作者:王庆威
1998年的秋天,青松镇中学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高二(3)班的周志强站在班主任办公室门口,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通知单,上面写着"食宿费:36元"。这是他第三次被叫来谈话了,前两次班主任李老师只是温和地提醒他尽快缴费,但这次不同。
"志强啊,学校已经宽限两周了,明天是最后期限。"李老师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既同情又无奈,"如果还交不上,按照校规,你就不能继续住校了。"
周志强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从青松村到镇中学有八里山路,如果不能住校,他每天天不亮就得出发,放学后走回家天都黑了,根本没法学习。更糟的是,家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
"老师,我爸说...说等卖了这季的玉米..."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其实他知道,即使卖了玉米,钱也要先还赊欠的化肥钱和给奶奶买药。
走出办公室,秋风吹得他打了个寒颤。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课间嬉闹,唯有他沉默地回到座位上,盯着课本发呆。前排的陈大山转过身来,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志强,咋了?又被老李训了?"
周志强勉强扯了扯嘴角,没说话。陈大山是班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虽然成绩一般,但人缘极好。他家在青松村算是条件不错的,父亲是村里少有的会修农机的手艺人。
放学铃响后,同学们陆续离开。周志强慢吞吞地收拾书包,盘算着今晚该怎么跟父亲开口。突然,一个信封被推到他的课本上。
"拿着吧。"陈大山站在他桌前,声音压得很低,"四十块,够交费了。"
周志强猛地抬头,信封里确实是四张十元纸币。他喉咙发紧:"这...我不能..."
"算借你的,"陈大山挠挠头,"等你家玉米卖了再还我。"说完不等他回应,就快步走出了教室。
那四十块钱解决了周志强的燃眉之急。但后来,陈大山从未提过还钱的事。即使周志强主动提起,他也只是摆摆手说"不急"。再后来,周志强考上了省城的大学,离开了青松镇,这件事就渐渐被尘封在记忆深处。
2018年初春,38岁的周志强下车站在青松村村口,望着这个二十年未见的地方。作为一家建筑公司的副总,他西装革履的样子与这个偏僻山村格格不入。这次回乡是为了参加一个县里的招商会议,但他特意提前一天到达,只为了完成一桩心事。
村口的歪脖子柳树还在,只是比记忆中粗壮了许多。周志强深吸一口气,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让他恍惚回到了少年时代。他先去了村东头看望曾经的数学老师张老师的遗孀,然后才打听陈大山的住处。
"大山啊,就住在村西头老陈家,"小卖部的老板娘热情地指路,"不过他现在日子可不好过,媳妇闹离婚闹了半年多了。"
周志强心头一紧,谢过老板娘后朝村西走去。陈家的房子比记忆中破旧许多,院墙的砖块有些已经松动,木门上的红漆剥落得斑斑驳驳。他刚抬手准备敲门,门却突然从里面打开了。
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黝黑的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他先是一愣,随后眼睛瞪得溜圆:"志...志强?"
"大山,好久不见。"周志强微笑着伸出手。
陈大山的手粗糙有力,握得周志强生疼。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天哪,真的是你!我听说你在省城当大老板了?快进来坐!"
屋内比外面看起来还要简陋。水泥地面坑洼不平,家具都是二十年前的老样式,唯一现代化的是一台小电视机。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从里屋探出头,警惕地打量着来客。
"这是我媳妇秀兰,"陈大山介绍道,又转向妻子,"这是周志强,我高中同学,现在在省城当大老板呢!"
秀兰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倒了杯茶放在桌上就回里屋去了。周志强注意到她走路时腿有点跛。
"别介意,她脾气就这样。"陈大山尴尬地搓着手,"上个月从娘家回来后就一直这样..."
接下来的闲谈中,周志强了解到陈大山这些年的经历。高中毕业后,他没考上大学,跟着父亲学了农机维修的手艺。父亲去世后,他独自撑起家业,但近年来农机更新换代快,他的技术渐渐跟不上时代。三年前娶了邻村的秀兰,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却因为收入微薄,夫妻俩经常吵架。
"上个月她又跑回娘家了,"陈大山苦笑着,"这次回来说要离婚,说我'没出息'..."他的声音低了下去,"其实她人不坏,就是嫌我挣得少。她腿有风湿,干不了重活,家里就靠我修农机那点钱..."
周志强静静听着,目光扫过这个简陋的家。墙上挂着的结婚照里,年轻的陈大山笑得灿烂,与眼前这个愁眉不展的中年人判若两人。
"大山,我记得当年你借给我四十块钱。"周志强突然说。
陈大山一愣,随即摆摆手:"那点小事你还记着干啥?早忘了!"
"我没忘。"周志强从手提包内掏出一个鼓鼓的大信封,放在桌上,"这是五万块钱。"
陈大山像被烫到一样跳起来:"你这是干啥?我不能要!"
"算我还你的,"周志强按住他的手,"四十块钱借了二十年,值这个数。"
"胡说八道!"陈大山涨红了脸,"哪有这么算的!"
两人争执了半天,最后周志强硬是把信封塞进了陈大山的抽屉:"你就当帮我个忙。这钱不是白给的,我有个建议—你在村里开个小超市怎么样?我看你们村就一个小卖部,品种少价格还高。"
陈大山愣住了:"我...我没做过生意啊..."
"我可以帮你联系供货商,"周志强拿出手机,"我在县里有熟人。你家人多,把临街那间屋子收拾出来就行。"
这时里屋的门悄悄开了一条缝,秀兰的眼睛在门缝后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离开陈家时,天已经黑了。陈大山执意送周志强上车,一路上不停地念叨着"这怎么好意思"。月光下,周志强看着这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同学,心中百感交集。
周志强上车前转身看着陈大山说,"钱的事别放在心上。要是超市开起来了,记得给我发张照片。"
陈大山重重地点头,眼里有泪光闪动。
回到省城后,周志强很快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一个月后的某个深夜,他的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陈大山。
"志强!"电话那头的声音兴奋得发颤,"我跟你说,超市开张半个月了,每天能赚两百多!秀兰...秀兰她可高兴了,现在天天在店里忙活,再也不提离婚的事了!"
周志强微笑着听陈大山絮叨着超市的点点滴滴—如何布置货架、哪些商品最受欢迎、村里人怎么夸他们夫妻俩...最后,陈大山热情地邀请他"有空一定要来家里坐坐,秀兰说要给你炖她最拿手的红烧肉"。
"一定,一定。"周志强答应着,心里却知道自己短期内不会再回青松村了。
此后,陈大山经常打来电话,有时是询问经营建议,更多时候只是单纯地想和老同学聊天。每次挂电话前,他都会热情邀请周志强去做客。而周志强总是以"出差在外"为由婉拒。
公司秘书小林有一次忍不住问:"周总,那个经常给您打电话的陈先生是谁啊?听起来你们关系很好,为什么不见面呢?"
周志强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轻声道:"有些情谊,保持距离反而更好。"
他永远不会告诉陈大山,那五万块钱是他第一次领到项目奖金时,就单独存起来的一笔钱,只为有一天能回报当年那四十块钱的恩情。他也不会解释,自己不愿再回青松村,是不想让陈大山觉得欠他人情,不想让这份纯粹的报恩变成持续的人情往来。
手机里,陈大山最新发来的照片上,他和秀兰站在"大山超市"的招牌下,笑得像当年结婚照里一样灿烂。周志强轻轻点击了保存,然后将手机放回口袋,继续走向下一个会议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