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使命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传承书法艺术,传承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发展的传承毫无意义,唯有发展才能够保持书法永远的活力。当今书法家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大胆创新,努力在书法史上留下当今书法独特的时代特征。
历史证明,所有伟大的艺术都因创新而永恒。王羲之变古法为今体,颜真卿突破二王体系,他们的成就恰恰在于超越前人。若唐人只学晋人,宋人只仿唐人,书法史便成了复制史。
当今书坛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盲目崇拜传统,将笔墨技巧神圣化;二是脱离文化根基的“伪创新”。真正的创新需深谙传统精髓,又能解构重组,如同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智慧。
书法创新首先要打破“唯技法论”的枷锁。笔法、章法固然重要,但若沦为技术表演,便失去了艺术本质。
当今很多人沉浸于技术训练制造的伪艺术当中,将规范视为最高美学标准,甚至推崇馆阁体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这种混淆艺术和技术的观念,在盲目崇拜技术的同时,也对真正的艺术创新持鄙视态度,认为只有不安于技术训练的人才去另辟蹊径搞怪出奇。
还有人无法区别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的差别,用古人实用性书法的标准去评判当今的艺术性书法创新,最终得出来当今书坛丑书横行的论断。
当今时代书法迎来了重要的转折期,就是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只能向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重要的时期,书法家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让书法的发展滞后。
书法的创作理念要及时转变,还固守书法的实用性,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算是用艺术的方式去伪造的实用性,是不真实的。
当今一些表面上坚持实用性风格的书家都是用描绘画的方式去强化规范,这种伪书法方式却因为迎合了民众审美而大受追捧,严重误导了民众对书法的认知。
这种风气如果不得到遏制,那么会给当今书法贴上伪、假、错的标签,让后人用来作为警示的反面教材。
当今书家最应该做的就是纠正错误认识,引领民众审美,这都需要守正创新才能够达到。可喜的是当今一些书家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他们的创新不但惊艳了时代,更影响了书法的发展,必然会为后人提供创新的营养。
书法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后世留下这个时代的艺术印记。正如我们今日珍视敦煌写经的率真、北宋尚意的洒脱,未来人也应能从21世纪书法中读出我们的文化基因。
站在五千年书法史的肩膀上,当代书家既幸运又责任重大。唯有以创造者而非守墓人的姿态面对传统,才能真正延续书法的生命,让这门古老艺术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