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科举史长达1300年,但只产生了不到600名状元,因此他们有“文曲星转世”的美誉。凡是高中者,不论是学识、修养还是书法、运气都是一顶一的好。曾有人按照书法水平,将这些状元进行了一次排名,其中名垂青史的柳公权排第二,而在他之前的正是贺知章。
贺知章是“诗掩其书”的典型代表,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初唐时期首屈一指的大书家,李白视其为偶像,称赞他不论是书艺还是风度,都能与王羲之并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自幼学书,他的字取法于魏晋六朝诸位名家,熟谙张芝、皇象、二王、谢安等人笔法。他五体皆能,而以草书最为精到,不仅张旭、怀素、孙过庭临摹过他的字,而且时人称赞他草书胜过了张芝、索靖:“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贺知章如今只有一件书法流传了下来,那便是奉敕所写的《孝经》,此作写于其晚年,已达“人书俱老”境界。学界常将这部《孝经》与孙过庭的《书谱》作对比,认为《孝经》更胜一筹,有两大优点:其一是用笔丰富精到、细腻洒脱,既有唐人严谨,又不失晋人韵致,比孙过庭的“一字万同”好得多;其二是气韵生动,笔笔生风,文人才子之气充盈纸面,这也是孙过庭“闾阎之气”所不及的。
此作递藏有序,曾先后归于南唐内府、宣和内府、米芾、贾似道、元内府等处收藏,明末清初时被倭寇抢走,后被进献给岛国皇室,视为“传家宝”。有文字学家指出,日文在创造过程中就参考了这件书法。此作极为珍贵,很少公开展览,近十年也只展出过一次。
《孝经》纵26厘米、横265.1厘米,超过150行,足有2000余字,字径大小约2厘米。全卷酣畅淋漓、挥毫泼墨,将行草、章草技法融合,每一笔都大有看头。以中锋使转为核心,起笔多露锋入纸,尖锋直下后迅速铺毫,笔画粗细悬殊,提按间尽显“八面出锋”。
结构欹侧险绝,打破小草的谨严,近于大草的连绵跌宕,通过欹侧造势形成动态平衡,笔断意连处似惊蛇入草,纵心奔放,不逾矩度,如黄庭坚所言“贺秘监草隶,笔力劲健,其于变化,殆与造化争工。”堪为学习晋唐草法、提升腕力和笔力的“范本”。
而今,我们将贺知章《孝经》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