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在青岛东方影都落下帷幕。
这是他第二次封帝。张译手里捧着影帝奖杯,脸上还挂着紧张未褪的笑。
领奖没几分钟,他在后台群访时突然说出:“我决定,暂时息影,去好好生活。”
一时间,后台记者懵了,同行艺人也一片哗然。
刚二封华表奖影帝,正是事业顶峰,张译为什么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但了解他的人,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这个44岁,还能凭实力爆红的男人,从来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明星。
他,是典型的慢热型奇迹。
01 从东北小子到“误打误撞”的演员
1978年冬天,哈尔滨的雪下得正猛,张译出生了。
原名张毅,家境很普通,父母是小学老师,性格里带着文人的清高和内敛。
小时候的他,并没有当演员的梦想,反而一门心思想做播音员。
每天听着大喇叭里《新闻联播》的声音,小小的张译心里种下了一个梦:将来,一定要站在广播厅里,用声音叫醒城市。
可惜,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高考时,他专业课第一,但因为高考文化课差了点,再加上政策变化,没能考上北京广播学院。
梦想碎了。拿着居委会发的“待业青年证”,张译窝在家里躺了大半年,心里头一片灰。
父亲实在看不下去,拉着他去报了哈尔滨话剧团。
张译当时死活不愿意,心里觉得“话剧哪有播音高大上”,可家里借钱交了学费,他只好硬着头皮进了团。
就是这么个“不情愿”的开始,反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02 苦熬十年,终于熬成影帝
进了话剧团,张译一开始并不被看好。
老师们摇着头说他长得太普通,演戏没灵气,站那儿八道弯,不像个演员。
最惨的时候,他跑了五六年剧组,连个小配角都捞不到。
别人说他长得像“被屁股坐过的脸”,最多也就是个会计脸,别想演男主角。
可张译倔啊,他认准了这条路,咬牙坚持。
他记得自己为了省钱,从市区坐两个小时破公交去八大处话剧团,饿着肚子在寒风里等着考场开门,吃的沙子都进嘴里了。
后来考进了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一当就是九年兵。那九年,是他脱胎换骨的九年。
在军营,他吃苦、熬夜、刷野外拉练,每天负重五公里,零下二十度睡雪地,饿得能吃下23个小馒头。
而在部队的话剧团,他也演小配角,给别人打杂,最多时一天兼了四五个角色,还得背台词画场记。
但正是这些年,磨出了他那股子“死磕”的韧劲。
转折点终于来了。
2006年,他演了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
不是主角,出场时间也不长,但张译把史今这个角色演活了。
那种沉稳,那种悲壮,透过镜头打进了无数观众的心里。
张译,一夜之间红了。那一年,他28岁,正好卡在演员黄金线的最后一班车上。
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几乎没有停过。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他演一瘸一拐的孟烦了,演得人又笑又哭;
《亲爱的》里,他演失去孩子的父亲,哭戏一秒入魂;
《红海行动》、《一秒钟》、《悬崖之上》……每一部都口碑炸裂。
他拿了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实现了中国电影三大奖“大满贯”。
别人爆火靠流量,他靠的,是一场场打磨出来的硬功夫。
03 拿完影帝,为何突然息影?
这次华表奖,张译又拿下了最佳男演员。
跟他竞争的是新生代顶流王一博,最终,经验老道的张译笑到最后。
本该是风光无限的时刻,他却突然宣布息影,为什么?
后台采访时,张译说得很直接:“这几年作品太密了,有点怕自己烦自己。”
他说,演员不能离开生活,不能只在片场里打转,否则就变成了“纸上谈兵”。
为了不辜负观众,不辜负角色,他决定停下来,扎根生活。
想陪陪家里的猫,想去街头转转,看看真实的世界。
其实,懂他的人都明白,张译一直有种对名利的警惕。
他怕被夸,也怕被捧,怕热闹过后是无边的冷清。
所以,不上综艺,不炒CP,不蹭热度,不发微博。
哪怕《狂飙》《满江红》连续爆了,他依然沉默着,像一只孤独又倔强的猫。
有人说,张译是“叔圈顶流”。
可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永远只是一个普通演员,能有一部好戏,是老天赏饭吃。
得了影帝,他第一句话不是骄傲,而是感谢那些像《三大队》原型一样的英雄,感谢现实生活里默默无闻的人。
这样的演员,怎能让人不尊重?
04 低调深藏,才是他最大的清醒
张译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人。
外貌普通,起点不高,连考大学都落榜,连演戏都是被父亲半推半就才走上的路。
但他靠着死磕和不服输,一步一步,走成了今天的影帝。
他明白热闹是短暂的,真正能留下来的,只有好作品和真实的生活。
所以,他选择在巅峰时,急流勇退。
选择去做一个街角咖啡馆里静静喝茶的人,去做一只猫的铲屎官,去做一个和世界温柔对视的普通人。
这样的人,不需要说太多。
他的安静,他的隐退,他的认真和真诚,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演员张译,用他的方式告诉了所有人:
真正的好演员,不需要喧哗,不需要流量,他只需要一部戏,一段生活,一点点热爱,就能活得足够热烈,足够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