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屡破票房纪录的动画电影到成功出海的本土游戏,从扎堆的顶级演艺活动到相继孵化的知名科幻IP,成都持续迸发属于自己的“文创力量”。

在数字文创的热潮之中,作为成都的代表企业之一,四川墨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墨拓科技”)基于内容创作与软硬件研发,不断探索数字文旅与数字文博的边界,与此同时,创新转化多个知名科幻IP,成为了这一赛道少有的“多面手”。

如何理解当前数字文创产业的前沿趋势?未来,成都数字文创又潜藏着哪些市场机遇?本期《创史记》,每日经济新闻·天府文创云记者(以下简称NBD)与墨拓科技总裁杨宏森进行了一场对话。


对这位扎根成都不久的“蓉漂”创业者而言,相较于沿海产业先发地区,成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众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文创玩家,这为其以此为“据点”,开启新的创业赛道提供了“天然土壤”。

“扎根成都的这几年,我们感受到成都文创独特的创造力,不同的细分领域总能不定期出现令全国瞩目的‘爆款’IP。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以此为‘原点’,拓展新业务与新模式的信心,”杨宏森向记者分享道。

在杨宏森看来,作为创业者,尤其是数字文创这一高度融合化的赛道,就是要不断打破边界,寻找新的可能性。“这一过程中,内容与技术的原创能力缺一不可。”

“数字文创玩家,就是要拓展产业边界”

NBD:近几年,成都的数字文创赛道,无论是做游戏、动画,还是电竞的,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内容型”公司。而墨拓似乎是少有的“内容+技术”驱动的玩家,在孵化出一大批IP的同时,还储存了不少的技术专利。你是如何理解一家数字文创公司的“本质”的?

杨宏森:当前的数字经济模式与应用场景加速迭代,在VR、AR、XR等技术正从概念探索快速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深刻改变着文化、旅游、博览、教育等行业的运作方式。

数字文创作为一个高度融合化、跨界型的产业赛道,它就不应该有局限。作为这一领域的创业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就是要不断拓展产业的边界,以技术或硬件为载体,打造出自己的“核心内容”,最终找到或创造出合适的需求场景,并将其落地。

所以你会看到这么多年我们在探索产品的应用场景时,没有给自己设限,我们可以通过VR技术与党建教育、红色旅游结合;也可以通过体感游戏与四川文旅融合;还可以深入开发科幻IP,持续输出影视化作品。

NBD:你谈到数字文创的“本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内容+技术”驱动的基础之上,不设限制,高度融合的一种业务形态。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你们怎样筑起自己的行业“护城河”?

杨宏森:内容与技术的“原创力”非常重要。拥有自有IP你才能真正“上桌”,这一点被此前的玩家长期忽视了。最近几年,我们瞄准数字文旅和数字文博赛道,已经拥有十几项专利技术,基于自有版权开发出20款各类VR游戏,打造出《黑洞远征》《幻战》《生死雪宝顶》等原创IP,像是我们的产品《蜀道惊魂》还获得了华为全球VR大赛大奖。


图片来源:墨拓官网

关于自有IP的打造和开发,早年间我们就与中国科幻圈建立起了比较密切的合作,拥有刘慈欣、韩松、何夕、江波等科幻大咖的一众经典IP,像是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江波的《银河之心》、何夕的《天年》、萧星寒的《红土地》等作品都已陆续转化为VR体验内容。基于对这些自有IP的长线运营与深度开发,我们才能在这条赛道走得更远。

NBD:刚刚我们聊了很多内容和IP层面的东西,能否分享下墨拓在技术层面做了哪些探索?

杨宏森:我们目前拥有发明专利两项,一种是基于IMU的虚拟现实转向控制方法,一种基于IMU的虚拟现实行走控制方法,还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包括磁悬浮VR体感装置、四轴VR仿真平台、三缸电动VR仿真平台等。

基于上述专利,我们还研发建造了一系列智能装备,包括磁悬浮VR平台、气动体感平台、VR滑雪模拟平台、万向自由行走平台、动捕模块、体感装置等,可运用于虚实互动领域的多个场景,填补了许多行业空白。

此外,我们还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深圳运营中心共同成立了“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元宇宙实验室”,致力于前沿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孵化。通过突破人机交互边界,墨拓实现了虚实空间等比例映射,让用户可以自由探索数字世界。尤其是我们在“高精度定位”与“多人交互技术”的一些突破,有助于解决数字文旅、数字文博应用场景存在的诸多痛点、难点。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成都拥有众多IP,未来需形成产业合力”

NBD:我关注到,早年间你的从业履历主要在北京、海南等地。作为“蓉漂”创业者,在你看来相较于沿海地区,成都数字文创有哪些差异化优势?

杨宏森:成都是一座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旅与文博资源极其丰富。与此同时,在游戏、动漫、影视等赛道聚集起了一大批优秀企业,产业生态也慢慢成型,有很多潜力巨大的应用场景。我觉得是时候将重心放在这里。

最近几年,成都对于文创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创产业的重视与投入有目共睹。我们扎根成都不到四年的时间,就顺利落地了一系列重点项目。

像是我们在都江堰景区,通过XR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叠加,再现都江堰李冰治水的历史故事,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趣味性,还传播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我们的VR大空间作品《蜀山传奇》,游客戴上VR设备就可以穿越历史长河,与蜀人先祖蚕虫、柏灌、鱼凫、杜宇等数字人进行互动交流。这些项目离不开成都蓬勃发展的数字文创生态与适宜的产业政策支撑。

作为在这一行业深耕多年的企业,我们在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找到了丰富的产品落地场景。在这里,有助于我们积蓄更多的资源,未来将业务更好地辐射全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NBD:能否透露下目前有哪些重点项目?对于成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有何建议?

杨宏森: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的新场景电影《太极熊猫》已获国家电影局批复。这部创新作品将熊猫文化、太极文化、九寨沟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充满东方哲学意味的成长故事。

影片所有角色及场景由AI技术生成,动漫技术制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及五面屏技术立体展演,以沉浸式观影体验的形式,区别于传统电影。未来将在以熊猫为主题的景区及场景建立专业的演播场馆进行播放。

长期来看,我们着眼的还是如何发挥“内容+技术”的优势更加深度地打造数字文旅、数字文博等领域的创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同时将一些成熟的业务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大景区、博物馆、纪念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伴随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文化的创作、生产、展现、传播和消费全过程,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迎来了革新重塑。

我们一直相信,只有整合好中国优质的文化IP,形成足够规模的数字资产“矩阵”,通过前沿的技术形式,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成都的数字文创产业充满了活力,拥有众多可以深度开发的IP,但要支撑起更高水平的发展,离不开内容与技术“原创力”的持续提升。在这一层面,成都的数字文创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更好地形成“产业合力”。唯有此,“成都造”才能迎来更有竞争力的格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