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李商隐,那细腻的笔触,那温婉的辞藻,那优美的文笔,都让人感觉他的诗意如浴清泉,如沐春风,让人直呼真不愧为大唐“凌云诗才”。
再读李商隐,却感觉其诗中的点点滴滴,字字句句,都有诉说不尽的情。这情或缠绵悱恻,如细雨轻拂;或深沉哀婉,似秋叶飘零。
总之,李商隐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共鸣,是情感的慰藉。沉醉于其诗中,让人能感受到他情感的波澜,感受到他灵魂的跃动。
因此,每一次读李商隐的诗,都能让我们在品味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美的浸润。
比如他的千古奇诗《锦瑟》,每一次阅读,都能让人有这样的体验,每一次阅读,都能让人陷入无尽的沉思。
鉴于此,这首诗成为了李商隐最受欢迎的一首,更有很多人都把这一首诗看作是李商隐诗的巅峰之作。
不过,在无限荣光的背后,这首诗也有着扑朔迷离的一面,即这首诗是李商隐的诗中最难读懂的一首诗。那么它难懂的地方到底表现在何处呢?我们且来看看。其诗如下: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及背景
李商隐从小便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写诗作文更是才思敏捷,高人一等。这样的天才,在二十出头便已高中进士,成为无数人仰望的对象。
然而,他这样的资质,也惹来了很多人的嫉妒。因此,在举鸿科大考中,他便被嫉妒他的那些人刷下,从此,他便再也难有一展宏图的机会。
此后,他更是身陷“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两头受气,备受猜疑,屡遭排挤,使得满腔抱负的他有志难伸。
然而,遭贬还不算,中年时期,他又失去了他的爱妻,日子真的是苦得不能再苦了,所以他只得借诗抒怀。
而《锦瑟》一诗,有人便认为是他悼念亡妻王氏而作的诗。而针对这样说法,人们则持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人说此诗是写给玉阳山宋华阳的,而有人则认为它是为令狐楚家的侍女“锦瑟”所写的爱情诗。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它只是一首咏物之作;更有人将其视为爱国诗篇,暗含政治寓意;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的诗。
总之,关于此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而言,以“悼亡”与“自伤”之说最为普遍。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此诗是李商隐追忆其一生岁月的诗作。他将心中的万千思绪化为缥缈之象,寓于此诗之中。
深度赏析
开篇一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锦瑟”指的是一种装饰华美的拨弦乐器,一般为25弦;“无端”其义为“无缘无故”。
此联是说:那精致绝美的琴瑟,为何竟有五十根琴弦呢?这一根弦,一条柱,都牵起了我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忆。
这有50根弦的古瑟,让诗人联想到了自己年过半百的年龄,联想到了他已经度过了的似水年华。
这似水年华包括他那一生失败的仕海沉浮,那充斥着甜蜜与苦涩的聚散离合,以及人生中所有的酸甜苦辣,此时都在诗人的脑海中涌现。
第二联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借用了“庄周梦蝶”与“杜鹃啼血”的故事。
“庄周梦蝶”描绘了庄周化蝶、翩翩起舞,忘却了自我,醒后方觉一切皆为梦,却难辨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而“杜鹃啼血”的故事则描述了古代蜀国君主杜宇禅位退隐后,不幸国灭身亡,其魂魄化为了杜鹃鸟的故事。
每至暮春时节,这杜鹃鸟便哀鸣不止,直至啼血,那凄厉之声,哀怨悲切,直透人心,令人闻之动容。
此联意境美妙,却又似虚幻梦境。锦瑟哀弦,悲歌婉转,撩拨起诗人无尽的哀伤与难诉的愤懑。
流露出诗人对人间的眷恋与热爱,所以即使诗人饱经风霜,备受排挤,但那份对生活的挚爱与期盼,始终如一,炽热不减。
这里的一个“托”字,既表达了杜宇托春心于杜鹃鸟,又描绘了佳人寄情于锦瑟的情形。至此,诗人的情感表达到达了高峰。
第三联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接着用典,传说南海中的一种鲛人眼中流下了眼泪,就会变成价值无限的珍珠。这典故来自于《博物志》。
而蓝田产下晶莹剔透的白玉,日光一暖,白玉便生出朦胧的青烟,环绕在白玉周围。这个典故则来自于《元和郡县志》。
这两句隐喻了人生诸多哀伤的瞬间。这些哀伤对于李商隐来说比如他的失偶之痛、流离之艰、宦海沉浮等万般不幸。
而在这滚滚的红尘里,欢乐时光虽如朝露,瞬息即逝,但却真真实实地温暖过诗人哀伤的心,给予了他一丝丝的慰藉与力量。
尾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句表达了诗人已年近半百,往昔万事皆如烟散去,如今已遥不可及,只有一丝丝的回忆。
诗人知道,追忆往事,纵然今日能够全然洞察,但却无法倒转时光,回到当初。所以如今的一切追忆都是枉然,只能徒增感叹,追悔莫及。
这两句诗透露出了诗人这样的情感,并非今日追忆时才觉怅恨无边,实则是当年的一切都令人满心迷茫。
昔日的青春消逝、功业未就、时光白费、一生庸碌,悔恨不已。今日只能借锦瑟之弦,抒发自身的境遇,道尽无限哀愁,无奈叹息,满心失落。
读完这首诗,我们再度回顾整首诗篇,我们却发现,诗人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中,诗人孤苦伶仃地坐在静谧的夜晚,一曲生动的锦瑟在他手上哀婉地响起。
每一个音符都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每一个音符都唤起了他心头甜美又苦涩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触摸着他温馨又迷茫的往事,最终沉淀成一片难以名状的怅惘。
通过这首诗,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不过,抛开情感不谈,这首诗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千百年来,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的说得清。
然而,如此含义模糊的诗作,为什么依然会被数不胜数的读者所喜爱,甚至被尊为经典呢?
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此诗所蕴含的一种美,这种美是从骨子里散放出来的。因为这种美,我虽然们无法完全解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深刻寓意,但它却足以让我们沉醉其中。
这种美是朦胧的,如同薄雾笼罩的山峦,让人心生向往,却又难以触及。它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去感受。
这种美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练与意境的深远,更在于它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它让我们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这种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长久珍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