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中,大赛运营方与24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文创企业和艺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携手共同推动作品进行商品开发、联名合作、展陈融合等工作。目前,大赛正在加快熊猫家园数字资产聚合平台建设,实现作品确权交易全周期服务。
对于文创产业而言,如今,版权保护已不再是简单的法律盾牌,而是已经成为驱动产业实现价值裂变的引擎,催生出全新的价值创造体系。在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版权保护有何意义,又如何持续推动版权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熊猫大赛”推动作品成产品
超5000件作品进行在蓉版权登记
走进位于成都北湖生态公园的“熊猫家园全球共赏国际创意联展”现场,一股淡雅的竹子清香扑面而来。展厅中,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件熊猫文创先锋作品等待着远道而来的观众,以前所未有的艺术能见度,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熊猫世界”。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着石膏般质感的熊猫“纸雕”作品《素境·憩》不仅有粗糙而自然的肌理感,同时还具备纸的素净与轻盈;雕塑《流光溢彩》利用光影与线条来重塑大熊猫,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梦幻感,有超凡脱俗的灵动之美;视觉作品《回眸》中,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熊猫,以欧洲复古形象出现,跨越文化边界引人共鸣……
据了解,本次大赛共收到13854件原创参赛作品,成都传媒集团·熊猫家园文创运营中心负责人周蕾告诉记者,展览选取了初评阶段的上千件作品进行轮播展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参赛者(参赛机构)的优秀作品实现从创意到产品、从作品到商品的转变,大赛搭建了专门的版权交易平台与作品孵化平台,目前已推动5000多件原创参赛作品陆续进行在蓉版权登记。
夯实版权基础
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进行版权保护,是文创作品成为市场产品的关键一步。“本次大赛收集到了很多大熊猫相关的版权作品,其实从版权作品到文化IP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智慧媒资中心主任吕莹表示,文交所将确保“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参赛作品的版权清晰无瑕,包括入选作品后期的落地转化过程中,不会出现有关版权的任何纠纷。
具体怎么做?“我们会从作品的版权登记、确权、出具证书等方面提供支持,未来商业转化中涉及版权的部分也可以参与,包括具体到把哪些方面的权益授权给相关机构,以及授权的具体范围和时间等,成都文交所都可以做一个全程的专业陪伴。”吕莹说,“像视频作品、数字作品、视觉设计作品这几类奖项,无论是从版权保护、商业转化还是产权交易的角度,都可以基于文交所的资源链条,大家逐步形成合力,共同实现作品的视觉转化、短剧转化,甚至打造一个产品矩阵。”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创意联盟秘书长杨蛟看来,清晰的版权界定与科学的顶层设计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他认为,在版权授权、联合申报、数字文创开发等全流程环节中,必须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划分各企业在不同业务板块的使用权限,从源头上规避潜在的版权纠纷。“只有在项目启动初期就夯实版权基础,明确各主体的权益归属,才能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推出多项版权保护举措
营造优质的企业发展环境
侵权现象多、维权成本高、难度大是文创企业和文创作品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成都在持续积极探索对文创企业和文创作品的版权保护路径。4月21日,成都市数字文创企业版权维权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据了解,该中心推出以版权全周期、全流程的服务礼包,涵盖确权护航、监测预警、快速维权、跨境维权四个方面,免费为企业提供版权咨询、版权登记、技术存证、“成都造”重点作品版权网络监测等服务,赋能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把时针再往回拨,此前,成都在全国创新探索版权资产证券化,率先在全国开展版权资产支持票据(ABN)产品先行先试,不仅让版权这一无形资产成功变“资本”,还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实际困难,支持版权资产流通。“作为首批实现融资的企业,通过版权ABN项目,我们不仅盘活了企业版权资产价值,获得了‘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也是公司首次以市场化手段完成核心版权内容的价值评估。”成都光厂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杨达说,“这意味着我们的版权资产受到了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认可,对我们来说是鼓舞,也是信心的注入。”
“成都版权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选择落户成都,正是成都优良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有力印证。”杨蛟表示,只有版权保护到位,企业敢投入、能盈利,文创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图片/视频 吴雅婷 王静宇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