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这一凶险的疾病如同隐匿在暗处的“健康刺客”,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急性脑膜炎更是医疗领域中的紧急情况,迫切需要迅速诊断与及时干预。在2025年,世界卫生组织重磅发布了首份全球脑膜炎诊断、治疗和护理指南《WHO guidelines on meningit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are》,该指南旨在加速脑膜炎的检测进程,保障患者能及时接受治疗,并提升患者长期护理的质量。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该指南的关键内容。
诊断篇:多管齐下揪出“元凶”
(一)腰椎穿刺:关键的“第一枪”
对于疑似急性脑膜炎的患者,尽快进行腰椎穿刺是重中之重,最好能在抗菌药物治疗启动之前完成,当然,若存在禁忌证或有合理的推迟原因则另当别论。这一操作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疾病真相的大门,通过获取脑脊液,为后续的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二)脑脊液检查:细致入微的“侦察兵”
1.革兰染色:对疑似患者的脑脊液样本进行革兰染色,这能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病原体的类型,为后续的诊断方向提供重要指引。
2.关键指标检测:精确确定白细胞计数(包括总数和分类计数)、蛋白浓度、葡萄糖浓度以及脑脊液/血糖比值。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群体较为特殊,其正常白细胞计数和蛋白浓度可能高于年龄稍大的人群,所以在解读结果时,必须采用与之年龄适配的阈值,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3.脑脊液乳酸水平检测:在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可考虑检测脑脊液乳酸水平。这一指标的变化也能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要记住,解读脑脊液结果时,不能仅凭单一指标,而应采用联合、综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
(三)脑脊液培养和分子检测:精准的“定位器”
1.脑脊液培养和药敏试验:作为鉴定细菌病原体的金标准,脑脊液培养和抗微生物药敏试验能够准确找出致病的细菌,并明确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为后续的精准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2.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分子检测:对脑脊液样本进行基于PCR的相关病原体分子检测,能快速检测出特定的病原体基因。不过,其结果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不可孤立看待。并且,脑脊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不能被PCR检测完全取代,两者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明确病因。
(四)血液检查:辅助诊断的“好帮手”
1.血培养:尽快进行血培养,最好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采集血样。血培养能够检测出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体,对于明确感染源具有重要意义。
2.其他血液指标检测: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总数和分类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或降钙素原。这些指标的变化能反映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但同样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特征进行综合解读,它们只是诊断环节中的一部分,需与其他信息相互印证。
(五)颅脑影像学检查:谨慎使用的“放大镜”
1.一般情况:通常情况下,颅脑影像学检查并不作为疑似急性脑膜炎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然而,当患者出现一些特定特征,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分、存在局灶性神经症状等,且颅脑影像学检查易于实施时,应在腰椎穿刺前进行该项检查,以排除脑占位性病变。因为若存在脑占位性病变,贸然进行腰椎穿刺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但如果颅脑影像学检查不易获得,那么应推迟腰椎穿刺,同时迅速收集血液样本,并尽快启动抗菌治疗,以争取治疗时间。
2.特殊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癫痫是疑似急性脑膜炎时的常见表现。若儿童仅出现新发孤立性癫痫,且无其他危险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在腰椎穿刺前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而对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如器官移植后)的患者,应延迟腰椎穿刺。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怀疑首次出现隐球菌性脑膜炎的HIV感染者,建议及时进行腰椎穿刺,测量开放压并进行快速隐球菌抗原测定,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开展针对性治疗。
治疗篇:科学施治对抗病魔
(一)入院与经验性抗菌治疗:争分夺秒的“冲锋战”
1.紧急入院:疑似急性脑膜炎的患者,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应立即入院,或者紧急转送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这一步就如同在与病魔赛跑,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2.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时机:在入院或转送前,就应考虑对患者进行经验性肠外抗菌药物治疗。而当患者被医疗机构收治后,更要尽早给予经验性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就是生命,尽早用药能有效遏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
基础方案:对于成人和儿童疑似急性脑膜炎患者,静脉注射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应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方案。这两种药物在治疗脑膜炎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应用经验。
特殊情况调整:若患者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如年龄>60岁、处于妊娠期、免疫功能不全等),除了初始的抗菌方案外,还应静脉注射氨苄青霉素或阿莫西林,以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在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链球菌高发地区,除了基础抗菌方案外,还应考虑静脉注射万古霉素,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耐药菌感染。
替代方案:只有在无法立即获得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时,才考虑将氯霉素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阿莫西林联合静脉注射作为经验性治疗的替代方案。但需注意,这一方案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且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抗菌治疗持续时间:恰到好处的“持久战”
1.非流行环境:在非流行环境中,对于疑似或可能患有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且未明确病原体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康复,可考虑在7 d后停止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这一决策基于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的综合评估,既能确保病原体被有效清除,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滥用。
2.脑膜炎球菌感染流行期间:当处于脑膜炎球菌感染流行期间,对于疑似或可能患有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应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治疗5 d。通过规范的疗程,有效杀灭脑膜炎球菌,控制病情传播。
3.肺炎球菌病流行期间:在肺炎球菌病流行期间,对于疑似或可能患有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应考虑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治疗10 d。因为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病情相对复杂,较长的疗程有助于彻底清除病原体,降低复发风险。
(三)暴露后抗菌药物预防:未雨绸缪的“防御战”
1.散发疾病时:在出现散发的脑膜炎球菌感染时,对于经实验室确诊的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根据已知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模式,提供单剂量注射用头孢曲松或口服环丙沙星进行预防。这一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风险,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2.大规模流行期间:在大规模流行期间,对于临床疑似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同样应根据已知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模式,提供单剂量注射用头孢曲松或口服环丙沙星进行疾病预防。并且,当无法使用头孢曲松或环丙沙星时,可考虑使用利福平作为替代预防药物,确保预防措施的全面覆盖。
(四)辅助皮质类固醇治疗:谨慎权衡的“双刃剑”
1.非流行地区可穿刺情况:在非流行地区,若能够进行腰椎穿刺,对于疑似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应在使用首剂抗菌药物时即开始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但如果后续脑脊液特征与细菌性脑膜炎不一致,应及时停止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2.非流行地区不可穿刺情况:若在非流行地区不能进行腰椎穿刺,当高度怀疑患者患有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且无并发疾病禁忌使用皮质类固醇时,可在使用首剂抗菌药物时即开始使用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以减轻炎症反应,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
3.脑膜炎球菌感染流行期间:在脑膜炎球菌感染流行期间,对于疑似或可能患有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不应常规使用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能并不能带来额外的益处,反而可能增加一些风险。
4.肺炎球菌病流行期间:在肺炎球菌病流行期间,对于疑似或可能患有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应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的同时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以辅助抗菌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五)其他治疗:全面呵护的“保障战”
1.甘油辅助治疗:对于疑似、可能或确诊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不应常规使用甘油作为辅助治疗。因为目前的证据表明,常规使用甘油可能并不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
2.液体管理:同样,对于这类患者,不应常规限制液体摄入。合理的液体摄入有助于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病情恢复。
3.抗癫痫药物使用:对于因脑膜炎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在没有复发性癫痫发作的情况下,抗癫痫药物的持续使用时间不应超过3个月。避免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带来的潜在不良反应,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这份脑膜炎诊断、治疗和护理指南,涵盖了从诊断到治疗的各个关键环节,为全球范围内的医疗工作者提供了科学、全面的指导。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指南中的建议,为脑膜炎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生机。
注:本文为该指南共识主要内容摘取,详细内容请参照原文。
参考文献
Web Annex C.Evidence-to-Decision frameworks.In:WHO guidelines on meningitis diagnosis,treatment and car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5.https://doi.org/10.2471/B09349.Licence:CC BY-NC-SA 3.0 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