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临近,许多新西兰家庭开始设置捕鼠装置以防止害虫入侵。
然而,新西兰北部地区一位70多岁的女士提醒人们注意一种鲜为人知但可能严重的疾病——鼠咬热(Rat-Bite Fever,简称RBF)。
这位女士在过去30多年里一直在捕鼠,但五年前她因接触一只试图逃脱的活老鼠而感染了鼠咬热。
尽管她立即洗手并使用了抗菌药膏,但约10天后,她的拇指出现了豌豆大小的肿块,随后感到极度发热。
医生诊断她患有鼠咬热,并建议进行强效青霉素治疗。
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她最终被送往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鼠咬热在新西兰仍属罕见疾病,但处理老鼠时不戴手套的家庭捕鼠者可能面临感染风险。
该病由两种细菌引起:念珠状链杆菌和小螺旋体,它们存在于老鼠的唾液中。
人类通过被咬伤、抓伤或接触老鼠的唾液、尿液等方式感染。
此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老鼠的垫料、笼子等)、亲吻宠物老鼠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料也可能导致感染。
在新西兰,老鼠携带多种病毒和细菌疾病,包括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沙门氏菌病、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和痢疾。它们还携带跳蚤和蜱虫等寄生虫。
为了预防鼠咬热和其他与老鼠相关的疾病,建议在处理老鼠或其排泄物时戴厚手套,并在事后彻底洗手。
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鼠咬热虽然罕见,但一旦感染,可能迅速发展为严重的系统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ref:https://www.nzherald.co.nz/northern-advocate/news/northland-woman-warns-of-rare-rat-bite-fever-risk-after-trapping/ZMTCR3KAKRF4RPNKXQQPGFSO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