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品评“左古山中国画展”

嵇亚林:

跨越时空的对话,连接艺术的桥梁



“左古山是一位用笔墨对话古今、以艺术践行文化使命的学者型艺术家。环顾今天的展览满眼古意:古山、古松、古道,就像走进了一座微缩的‘中国文人精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原党委书记、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书画研究院院长嵇亚林表示,这场即将登上2025大阪世博会的展览,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嵇亚林从艺术史与美学研究的角度,解读“古山松·问道心——左古山中国画展”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他的创作脉络清晰地呈现出四个维度的学术价值:

在传统继承方面,左古山取法元末明初王蒙的繁密构图与明末清初髡残的苍浑笔墨。其作品中的“高远”取势明显源自北宋山水的气象,而“深远”的经营则可见元代文人画的隐逸情怀。

在风格创新层面,“古山松”系列作品构建了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古松形象既延续了传统,又通过夸张的造型处理和空间构成,形成了极具当代性的视觉张力。这种“古意新变”的创作路径,为传统水墨的当代转型提供了重要范例。

在美学追求上,“问道心”的主题深刻体现了中国艺术“技进于道”的终极关怀。左古山通过松石、隐者等意象的组合,构建了一个可供冥想的艺术空间。

画面中,千年古松与佛道人物相映成趣,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艺术处理既凸显了古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象征的永恒价值,又通过人物形象的加入强化了精神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心养性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古松的苍劲与人物超然的境界相得益彰,而题画诗句则画龙点睛,深化作品的精神内涵。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巧妙融合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意识,实现了“入古出新”的艺术追求。

在绘画技法上,左古山的创作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法追求。中国画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重返人与天地的共生初心,在“问道”这一更高层面上,他通过对民族精神的深入探索,达到了以艺载道、以画传神的艺术境界。这种探索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回应。

嵇亚林认为,即将赴大阪展览的学术意义则至少有三点:其一,“古山松”所承载的“物我合一”哲学思想,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有当代人对生命力的礼赞。其二,左古山的艺术实践是对传统“水墨”的当代诠释,展现出东方艺术思维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价值。其三,作品中“计白当黑”的空间处理,“以书入画”的笔墨语言,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

岳嵩:

以形载道,诠释当代美学价值



4月25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岳嵩来到“古山松·问道心——左古山中国画展”现场,在开幕式前仔细观看了展出的每一幅精品力作。在随后的致辞中,岳嵩高度评价了校友左古山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卓越成就,称赞其作品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非常荣幸能与各位共同见证这个意义非凡的画展开幕。”岳嵩表示,“左古山先生作为我校美术学院96级杰出校友,既是当代学者型艺术家的优秀代表,更是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他的艺术探索之路,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当代水墨艺术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

岳嵩回顾了南京师范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情况、突出成绩。相信左古山在南师大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据介绍,左古山的艺术作品屡获殊荣,其作品不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更作为国礼被赠予多国使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岳嵩副校长特别赏析了“古山松”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笔力雄浑、意境悠远。作品中,千年古松象征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人物则体现了东方哲学‘反观内照’的修身智慧。画作中的题跋诗文更是锦上添花,将古典美学的深邃意蕴与现代艺术的简约意境有机统一,既承袭了传统文人画的神韵精髓,又通过当代艺术语言重新诠释了当代美学的价值。”

“作为学者,左古山从美学、哲学与艺术史学的维度,探寻人类文明的精神根源,既有对轴心时代先哲智慧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我们未来艺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岳嵩表示,本次展览主题的深层意义在于: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修为的体现,更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艺术之妙,在于以形载道,于无声处引发跨越文化藩篱的心灵对话。借艺术为媒,消融文化边界,让多元视角在此交汇共鸣,共同叩问精神本源,共同追寻精神至高境界。

“衷心祝愿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岳嵩表示,期待左古山校友继续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文化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江林:

传统现代完美结合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左古山先生对‘古松精神’的深刻探索,其作品的精致程度有很大的提升,体现了他对古松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创新的深入思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原党委书记孙江林说。

左古山作为江苏籍的艺术家,在南京师范大学本科与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习期间,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素养,在其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很快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孙江林表示,左古山的作品用了在古松下点缀人物的处理手法,融入新意于古韵,体现了他在画面构建能力上的创新与提升,使得画作更加赏心悦目。作品对“古松精神”的艺术探索非常有价值,相比过去更加精致,画面比例更为浓缩,表达自然和谐,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对古松内涵和问道用心的追求。

“观众普遍对左古山的书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因为他鲜明的个人风格,还因其对促进中国艺术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作出了贡献,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孙江林认为,左古山在创作中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不断尝试创新,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和现代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

崔见:

以书法入画展东方意蕴



江苏省国画院原副院长崔见在谈及左古山的艺术成就时表示:“南师大出了很多人才,左古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功底尤为深厚,从笔墨线条中可见其经年累月的勤学苦练。他将书法笔意自然融入绘画创作,形成了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书法严谨而不失灵动,绘画恣意却自有法度,二者相得益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谈及中日艺术交流时,崔见特别指出:“日本南画(文人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画一脉相承,这种深厚的文化渊源为两国艺术对话奠定了天然基础。左古山的作品既扎根传统又富有现代气息,其艺术语言具有跨越文化的感染力,相信定能获得日本艺术界和观众的共鸣。此次大阪展览必将成为促进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契机,一定会取得成功。”

佘玉奇:

传统笔墨诠释生态理念



“左古山先生是从江苏走出去的优秀画家和书法家,其作品的线条、结构、色彩等,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之美,体现了古朴与典雅,并富有当代思考,反映了现代人对宁静和优雅生活的追求,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佘玉奇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左古山在他的家乡、古城南京的新华全媒体艺术馆举办画展,非常有意义。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多方面的修为。”佘玉奇认为,左古山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和理论学者,他将自己的书法融入画中,使字与画相得益彰,体现了其作为当代优秀中国山水画家的追求与意境表达。而在当今水泥林立的城市中,左古山的作品展现出的高山流水、高士高人等元素,体现了他宁静、安详的心态,这正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一种践行。

佘玉奇认为,艺术无国界,文化是传递两国友谊的最佳途径,通过文化互动能够引起民众的共鸣,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和相互了解。“林散之、齐白石、范曾等诸多中国书画大家的作品,也是在日本展出后被国内所熟知和认可。左古山的作品从江苏开始,再到日本等地展出,这对于中国画的海外传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王卫军:

见证书画诗的完美融合



左古山是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副会长、第七届中书协理事王卫军非常熟悉的好朋友,两人曾在南京大学一起学习。看到此次“古山松·问道心”展览,王卫军表示令人惊叹。“我觉得从底蕴深厚的南京到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之后,左古山的艺术更加精进,笔墨更加老辣。”

“古山松,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它不屈不挠,有着蓬勃生命力,面对风云依然可以淡然,能够反映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绵延不绝,正因为骨子里透着这种古松的精神。”王卫军认为,左古山作品参加2025年大阪世博会展览,既是面向世界对中国艺术魅力的一种展示,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美好传播。

“我特别欣喜地看到,左古山作品里有着书、画、诗的完美融合。今天很多画家有时会忽视对书法的提升,而左古山很注重这一点,他的书法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基本能以一两句古诗把古松的精神和他的追求完美融合起来。”王卫军说。

王卫军对作品《松寂风初定》印象尤为深刻。“构图特别大胆,虚实对比处理非常好。一棵占满整个篇幅的松枝下是一个红衣高士,抚琴、焚香,左古山画的正是他所向往的生活状态。”他说,今天的我们都在忙忙碌碌,似乎已经享受不到这种美感。他觉得,或许我们应该像这幅画所表现的,静下心来感受自然,在感受的过程中丰盈精神世界。

碗国省:

从艺术盛会到文明互鉴



“松,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象征着坚韧、高洁与永恒的生命力,这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在传统中坚守,在变革中新生。”2025大阪世博会INTEX国际展会组委会主席碗国省说,左古山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精髓,同时通过松石、悟道者等意象,传递出对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超越国界,直指心灵,与2025大阪世博会的主题高度契合。

碗国省介绍,本次展览主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修行,更是文明对话的重要方式。为此将特别邀请参展国使节、文化参赞等贵宾出席展览开幕式。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将齐聚中国馆。“值得一提的是,左古山先生将在中国馆进行现场挥毫创作,观众将有机会亲眼见证一幅‘古山松’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将一同在左古山先生的墨韵松风中共话文明互鉴。”

“艺术的真谛在于心灵的共鸣,而‘问道心’正是为了在交流中抵达这一境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艺术的对话,实现心灵的沟通,共同攀登精神的高峰。”碗国省期待,在大阪世博会的国际舞台上,“古山松”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使者,“问道心”架起文明互鉴的精神桥梁。“这不仅是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文明的互鉴。”

姚世洪:

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深厚底蕴



“左古山教授的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时代价值。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松树这一传统意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理事长姚世洪说,那些苍劲挺拔的松树形象,枝干如铁、针叶似剑,既延续了中国文人“松风傲骨”的品格象征,又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照。画面还营造出一个充满哲思的审美空间,引导观者在艺术欣赏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超越。这种在传统笔墨中融入当代审美意趣的创作实践,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

“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姚世洪说,希望参加大阪世博会的国际友人能够通过展览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一直高度关注左古山教授的艺术成就,并将积极推动其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与交流。“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支持左古山教授的艺术创作,让更多国际友人通过水墨艺术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慧:

“古山松”传播东方美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它把人类科技文化的结晶展现在世界面前。”从中国到意大利,从迪拜到大阪,世博会馆长联合会全球副主席王慧已连续参与数届世博会。他说,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文化艺术就从来没有缺席过。在这个平台展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希望能带来一定的震撼性和共鸣感,传播东方审美。

王慧和左古山相识也是在世博会。第一次接触左古山的画作,王慧就觉得他的画作充满东方意象。他笔下的古松是中国经典的文化符号,特别适合向国际友人推介。

“我对艺术差不多是门外汉,但是我非常赞叹左古山在东方审美艺术上的专注。我觉得左古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行的人,他对艺术和对中国书法、山水画的追求,也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非常期待在大阪世博会,我们能够再遇见代表中国文化、代表东方大美的‘古山松’。”王慧说。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钱月明 邓雯婷 图片摄影 邵丹 潘浩东 张睿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