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五十四岁的诸葛亮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病死于五丈原。在诸葛亮之后,继掌蜀汉国政的是蒋琬、费祎,他们遵循诸葛亮的治国方略,“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不过这是相对于内政而言的,而在军事上他们停止了北伐,直到姜维出任大将军后,这种局面才被打破。那么,蒋琬、费祎为何这么做?



一、稳定内部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立即爆发了政治纷争。由于魏延向来不服杨仪,于是他擅自率军烧毁栈道,结果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之后,后主刘禅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愿,加封蒋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这引起了杨仪的不满,他口出怨言,结果遭到贬谪,最后自尽身亡。

魏延、杨仪虽说是咎由自取,但两人的死,对蜀汉政权,特别是对北伐来说,却是重大的损失。因为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魏延冲锋陷阵,杨仪运筹帷幄,两人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再加上诸葛亮的离世,蜀汉内部人心惶惶,因此对于刚刚上位的蒋琬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稳定蜀汉内部,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二、重定方略

经过几年的努力,蜀汉内部得到了稳定,于是后主刘禅对蒋琬下旨,“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而蒋琬也确实有了北伐的想法,不过他吸取了诸葛亮运粮不便的教训,“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蒋琬的策略引起争议,人们普遍认为这太冒险了,“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于是,后主刘禅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与蒋琬重新制定方略。之后,蒋琬提出了新的进军计划,“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打算从通过蚕食凉州,来削弱曹魏的实力。然而,这个计划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蒋琬的身体情况很不好,所以一直未能亲自领兵出征,北伐又一次搁浅。



三、保国治民

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坐守蜀地必然会走向灭亡,因此诸葛亮才不断北伐,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削弱曹魏的实力。但是蜀汉毕竟国小力弱,无法应付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损失。于是在费祎执政后,他放弃了北伐的计划。每当姜维想要“兴兵大举”的时候,都遭到了费祎的抵制,最多只给姜维一万人而已。

对此,费祎解释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可见,费祎从现实情况出发,只想守住蜀汉的基业,已经放弃北伐的想法。后来,姜维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损兵折将,削弱了蜀汉的国力。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