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的舞台上,博世以 “擎智行 共塑致远” 为鲜明主题,全方位展示了其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技术突破,彰显出全球汽车技术供应商的风范。博世正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定义以及跨域融合这三条核心路径,精心构建起面向 L2 至 L3 级市场的独特竞争优势。​

技术驱动:从 AI 赋能到跨域协同的全栈布局​

1. 端到端模型重构辅助驾驶逻辑​

博世率先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辅助驾驶系统,在 2025 年初成功推出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并计划在年底前将这一先进模型拓展至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场景。

这项技术的突破意义很大,它让车辆能够模拟人类的驾驶思维方式,在拥挤的路段中巧妙地规避障碍物,例如能够精准识别潮汐车道、公交专用道等复杂路况,并迅速做出合理决策。

截至目前,博世已经与五家中国主机厂就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达成合作协议,其中大多数项目将于今年内实现量产落地,还有一个面向海外市场的项目也计划在 2026 年第一季度正式交付使用。​

2. 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驱动力​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马库斯・海恩博士着重指出:“软件已然成为智能辅助驾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硬件层面,博世推出了具备舱驾融合能力的高性能域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将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功能集成于单一 SoC 芯片之中。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车辆布线的复杂程度,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举例来说,这款域控制器能够支持 AI 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座舱交互功能,计划于 2026 年推出的 AI 智能座舱平台,将实现对语音指令与交通场景的深度理解,比如能够实时响应 “避开拥堵路段” 这类自然语言指令,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的驾驶体验。​

3. 智能执行器与跨域软件的协同智控​

博世以线控制动与线控转向技术为坚实基础,全力构建整车的动态协同能力。其创新的全干式电子机械制动(EMB)方案取消了制动液和液压管路,极大地简化了生产工艺;与此同时,液压线控制动执行器 BWA + ESP®10 已经应用于国内主流主机厂的车型之中。

线控转向解决方案也成功获得了三家中国主机厂的订单,将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开始量产。搭配跨域软件车辆运动智控系统(VMM),博世能够实现制动、转向、动力的六自由度协同控制,显著提升车辆在高速过弯时的稳定性以及紧急避障时的响应速度,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感受。​

市场破局:全场景方案与本土化战略​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博世凭借自身强大的全栈技术能力与灵活多变的合作模式,精准切入不同层级的市场需求,充分展现出传统 Tier 1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

1. 从 L2 到 L3 的阶梯式产品矩阵​

博世推出 “纵横辅助驾驶” 品牌,该品牌包含基础版、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城区辅助驾驶三大版本,按照成本从低到高的顺序形成了梯度覆盖。基础版能够满足车道保持等基本功能需求,高快路版本主要聚焦于高速场景下的自动变道与导航辅助功能,城区版本则致力于支持复杂路口的通行。

马库斯・海恩博士指出:“L3 级辅助驾驶由于法规要求,需要配备传感器冗余,这使得其成本显著高于 L2。而博世的 L2 + 功能已经能够提供接近 L3 级的体验,性价比更高。”

这一精准的市场策略直接命中当前市场对 L3 成本敏感的痛点,避免了与新势力在高端市场的正面冲突。​

2. 本土化研发与全球化适配的双重优势​

博世中国智能出行集团在 2024 年的销售额达到了 1166 亿人民币,其中 65% 的新业务都与智能化、电气化密切相关。

其本土团队针对中国复杂的路况,专门开发了视觉语言模型,大幅提升了对电动车穿行、行人鬼探头等 “中国特色” 场景的识别能力。

与此同时,博世依托其全球资源,积极帮助中国车企解决出海过程中的合规难题。例如,为某主机厂开发的辅助驾驶方案,同时满足欧盟 NCAP 与中国 C - NCAP 双安全标准,有力地助力客户开拓欧洲市场。​

3. 48 伏电网架构的布局​

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功耗也随之大幅升级。博世敏锐地预测到,中国市场在未来 3 - 5 年将逐步向 48 伏低压电网架构转变。

其新一代解决方案整合了区域控制器、48 伏电池与电驱动部件,通过提升电压有效降低了电流负载,使线束铜材使用量减少了 30%。

同时,该方案还能够支持更高功率的智能底盘与热管理系统。这一先进技术既顺应了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又为 L2 + 辅助驾驶的长期算力需求预留了充足空间,成为博世在电子电气架构领域的新增长亮点。​

竞争策略:以安全与开放应对行业变革​

面对本土新势力的强劲冲击,博世以 “坚守安全底线” 与 “秉持开放合作” 的理念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并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清晰准确的判断。​

1. 安全为基:技术验证与法规合规的双重保障​

博世始终将安全视为辅助驾驶的首要 “准入门槛”。其端到端模型经过了千万公里的仿真测试,线控制动系统也通过了 ASIL D 级功能安全认证。

博世中国智能出行集团董事会总裁王伟良强调:“安全是出行的根本保障,没有安全,一切出行都无从谈起。” 在法规层面,博世积极参与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

例如,其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 满足 “全时速、全方向、全场景” 五维安全要求,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技术标杆。​

2. 开放合作:模块化设计与全栈能力的灵活输出​

博世大胆打破 “硬件 + 软件捆绑销售” 的传统模式,提供从单一传感器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多样化合作选项。

比如,某新势力车企采用博世的线控制动硬件,再搭配自研算法,成功实现了差异化功能;而另一传统主机厂则直接采购整套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快速实现了 L2 + 车型的落地。

这种 “可拆分、可定制” 的策略,既能适应主机厂的自研趋势,又能避免与客户产生竞争关系,为双方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3. 应对内卷:拒绝价格战,聚焦技术溢价​

针对行业内低价竞争的混乱现象,博世明确表态 “坚决不参与恶性价格战”,而是专注于通过技术迭代来创造长期价值。

例如,其车辆运动智控系统(VMM)可通过软件升级,将普通车型调校为 “运动模式” 或 “舒适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驾驶体验。这种差异化服务是难以被低价硬件所复制的。

马库斯・海恩博士指出:“竞争能够推动行业进步,但博世的优势在于拥有 30 年 ADAS 研发积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是新进入者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

行业洞察:从技术竞争到生态协同的范式转变​

博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揭示了智能辅助驾驶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

1. 技术路径从 “炫技” 回归 “实用”​

L3 级辅助驾驶由于法规与成本的双重瓶颈,发展暂时受阻,而 L2 + 通过 AI 算法升级成为市场主流。以博世的端到端模型为例,它使 L2 具备了接近 L3 级的复杂场景处理能力,更加契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2. 供应链从 “垂直整合” 转向 “开放生态”​

主机厂目前呈现出自研与外部采购并存的局面,博世以模块化方案巧妙兼容这两种模式。比如,向自研车企提供线控底盘硬件,向集成车企提供全栈软件,从而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 “共生型” 供应链关系。​

3. 竞争维度从 “单一功能” 拓展 “跨域体验”​

博世积极将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底盘系统深度融合。例如,通过舱驾融合域控制器实现 “导航指令 - 转向执行 - 座椅震动提醒” 的多模态协同,重新定义了用户体验的标准,为用户带来更加全面、便捷的驾驶感受。​

传统巨头的转型范式​

在新势力迅猛发展的智能驾驶赛道上,博世凭借 “技术稳扎稳打、合作灵活开放、安全底线清晰” 的战略策略,充分展现出传统行业巨头的转型智慧。其核心竞争力并非体现在短期的功能激进性上,而是在于全球化的合规能力、深厚的硬件工程化经验以及强大的软件持续迭代实力。

当行业从 “概念炒作” 逐渐回归到 “规模化落地” 的务实阶段,博世的全栈技术储备与本土化深度布局,有望使其在 L2 + 市场的长期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如马库斯・海恩所言:“博世并不惧怕竞争,而是通过持续创新让技术变得更安全、更智能、更具成本效益。”

这种从容应对行业变革的态度,或许正是智能驾驶行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稳定因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