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桂平市寻旺乡南津村的千亩稻田里,一株株水稻挺拔舒展,嫩绿的叶片在春风中摇曳,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图景。“今年春旱严重,但我们的水稻栽插及时、长势喜人,全靠高标准农田这个‘硬支撑’!”南津村党支部书记卢勇前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希望田”难掩自豪。
作为桂平市粮食主产区之一,南津村过去因水利设施老旧,农田灌溉长期“看天吃饭”。2022年,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落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的抽水泵站能昼夜不停地从郁江抽水,4500米灌溉渠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田间地头,形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网络。项目不仅覆盖南津村,还辐射周边的河南村、先锋村,惠及3100多亩农田和6900多名群众。
“今年遭遇旱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成了‘及时雨’。”卢勇前介绍,自3月10日春耕启动以来,村委依托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多次抽水灌溉。截至4月20日,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63万元,确保农田“喝足水”,春耕生产未受旱情影响。
在抗旱保耕的战场上,南津村的“底气”不仅来自硬件升级,更源于“高标准农田+”产业模式的探索。近年来,村委利用完善的水利设施,在平整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86万元,收入实现翻番。面对旱情,村集体果断“反哺”农业——从集体经济中调拨资金用于电费支出、设备维修,保障抽水灌溉持续运转。“田里有水,村民心里就不慌。”卢勇前说,村集体的“及时雨”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村‘两委’。”正在查看水稻长势的村民李荣华坦言,旱情面前的从容,是基础设施升级与基层治理创新带来的“双重红利”。
为确保水资源合理分配,让田间管理更高效,南津村创新组建了公益岗位管水巡逻队,由村干部带头24小时巡渠护水。卢勇前更是以身作则,深夜带队巡查,“有人凌晨偷水抢水,我们当场制止;发现渠道淤塞,连夜及时疏通。”他指着田头张贴的《灌溉用水时间表》介绍,通过分时分段分组用水、杜绝浪费,全村实现用水零纠纷。村民唐日安感慨:“以前用水混乱无序,邻里时有矛盾,现在按排序用水,大家心里都踏实。”
眼下,南津村的水稻已进入分蘖盛期,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上,粗壮的茎秆预示着夏粮丰收在望。2019年以来,桂平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4.75万亩,修建渠道693.38公里,有效改善灌溉面积21多万亩,建设泵站59座。在此次旱情中,高标准农田保障了3万多亩农田的灌溉需求,以“旱能灌、涝能排、产能增”的优势,夯实了粮食稳产增收的根基。(刘钊扬 柳凯)
来源:桂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