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当尊重可以打折,当隐私可以泄露,当骚扰可以“调查处理中”——底线,也就烂在了利益表单的最底一格。
其实,胖胖之前就听闻过不少互联网平台隐私泄露的话题,但那时候,听归听,始终也停留在只听其言,不见证据。
像咱们有时候在网上买东西,图啥?图的就是一份起码的隐私保护。
不想被打量,不想被揣测,更不想因为一张订单,被人拿来指指点点。
但没想到,这一次,一盒避孕套,彻底把平台们最后一点遮羞布撕了个粉碎。
这两天,极目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
4月25日,四川成都的王女士(化名),在某电商平台上下单购买了一盒消毒液和一盒避孕套。
发货方是某便利店成都春熙路店,配送则是由某知名平台的骑手完成。
结果呢?送货上门时,配送员意味深长地盯着王女士看了一眼,完事还发来一条让人作呕的短信:
“12只,注意身体啊,美女。”
王女士愤怒质问:电话是加密的,配送员怎么知道我的号码?又怎么能直接发骚扰短信?
据极目新闻报道,购物平台把她购物的钱,退成了购物券。
配送平台那边,倒是承诺调查处理,但截至当晚十点,还没给出哪怕一句像样的回应。
便利店负责人呢,说他们有隐私保护措施,比如小票折叠、黑袋包装,但对配送过程“不清楚”。
这背后是什么?
一整套糊弄用户、泄露隐私、侮辱尊严、掩盖责任的产业链。
而我们用户,不幸活在这个链条的最末端。
按正常来说,在任何一个系统里,即便是个别人的流氓心思,也应该被彻底隔绝,无法得逞。
而不是随便让他知道你的信息,随便让他找到骚扰的通道,随便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侵入你的生活。
但现在呢?
一边打着“加密保护”的旗号,一边让配送员可以直接拿到你的真信息;
一边吹嘘“尊重隐私”,一边看着你的隐私像窗户纸一样,被随便戳破;
一边说“用户至上”,一边在后台笑着计算,怎么用最小代价把风险消灭在公关稿里。
这不是偶发,这是放任,是习惯性失守,是拿用户尊严去做生意的底气。
所以这事,不是一个配送员的问题,是一个平台系统性不作为的问题。
像王女士就有一个质问,既然电话是加密的,你怎么还能发信息?
这就戳到痛点了。难不成平台所谓的“隐私保护”,很多时候,就是摆设?是为了应付监管、安抚用户、做公关?
你说,什么叫加密保护?
配送员压根不知道你的真电话,只能通过平台系统联络。
系统自动屏蔽一切非标准化沟通,出了系统打电话直接报警。
信息做分层处理,配送员只能看到最低限度的必要信息。
但现实里呢?
平台为了省事、为了压低成本、降本增效、为了让配送员更高效地“卷”,把这套标准打了多少折扣?
如果不是,信息怎么会随意外泄,数据又怎么会形同虚设?
所以这次事件,在胖胖看来,就是平台拿“隐私保护”当遮羞布,结果一风吹,露了个底朝天。
你像配送平台那边怎么处理的?
先说调查,后面十几个小时,没回应,死气沉沉。
这不就是标准套路:
先承诺“调查”,安抚情绪;拖延回应,熬过舆论周期;如果闹大了,再看要不要象征性处分个人;公司主体,绝不认错,绝不赔偿,绝不改流程。
为啥这么熟练?胖胖是摸清了这套路:
用户的愤怒,是有保质期的;
新闻的热度,是可以等熄火的;
只要不硬碰硬赔钱,不硬碰硬道歉,他们就赢了。
这是赤裸裸的“算计”逻辑。
不是不知道错了,是精确评估过:认错成本 > 拖延成本。
这些互联网平台,早就成了精算冷血机器。
用户的尊严?隐私?感受?在他们眼中,都不算什么,都是数字表格里,一行小到快看不见的备注。
因为在他们眼里,你不是一个有尊严、有隐私、有安全需求的人。
你是一个ID,一笔交易,一个利润节点。
人,已经被彻底数据化了。
只要能赚钱,你是谁,无所谓;你受了骚扰,受了伤害,无所谓;反正出事了,补点优惠券,再打一通公关电话,就当“妥善处理”了。
这种“物化”,在胖胖看来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在平台眼里,骑手是生产力,用户是变现力,隐私是可以押注的风险敞口。
大家不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组又一组用来优化利润率的KPI。
所以,隐私?只是商品链条上顺带捆绑的无关痛痒的小事。
一旦保护隐私影响了效率、成本、利润增长,保护隐私就立刻变成了“可优化项”。
这不是疏忽,这是价值排序的本质选择。
是平台用利益天平,亲手把“人的基本尊重”一天天剔除掉的。
所以才会有今天:
一个买了盒避孕套的女性,可以被配送员直接找到手机号,被发骚扰信息。
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购物行为,成了受辱受侵害的起点。
而平台,只想熬过舆论风头,继续若无其事地盈利。
这可不是个小事。也不只是某个平台的单个事故。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这背后藏着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
今天配送员能看到你的电话,明天谁能看到你的地址?
后天呢?是不是一整套社交关系、购买记录、行踪轨迹,都能一览无余?
只要有人开个小口子,整条信息链条都会被肆意贩卖、操控、侵害。
而一旦社会变成这样,普通人还能谈什么自由?谈什么安全?
你的生活,每一秒都暴露在无形的监控、盘剥、骚扰、威胁之下。
隐私保护,归根结底,不只是一个消费体验问题。
而是一个关乎底线、关乎普通人尊严的问题。
而如果平台们无底线地不尊重用户隐私,把隐私当成可以随时牺牲的“成本项”,那么最终,谁掌握了数据,谁就能在未来社会,攥紧对个体的支配权。
到那时,真正丧失自由的,不只是被骚扰的王女士。
当然,胖胖一直觉得任何平台都是需要保持谨惕性的,永远不要相信平台自带的所谓“隐私保护”承诺,要有最基本的防备心,把自己的真实信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能不留就不留。
像这件事,也不是因为客服打了个电话、平台送了点优惠券就算了。而要让骚扰行为进入法律程序,要让责任链条被调查清楚,要让平台不能轻松脱身。
这可不单单是为了一个人讨公道,而是为了逼迫这些平台真正改变利益排序,把“用户隐私”重新摆到第一位。
否则,每一次隐私的破碎,都在默默地铺垫着整个社会自由度的衰败。
这可不是胖胖上纲上线。
这事至于。真的至于。因为背后藏着的是一整套赤裸裸的不尊重,一整套对人性的轻蔑,一整套商业逻辑下对个体的踩踏。
一个个滑坡,都是从小小的纵容开始的。
每一次对隐私侵害的容忍,都是在给未来更大的灾难打地基。
隐私,是最后的尊严。我们可以贫穷,可以卑微,可以在夹缝中活着,但不能没有尊严。
一旦连尊严都不要了,我们连人都不是了。
每个人是有资格,拥有哪怕一寸微小的、不被打扰的自由。
而不是,活成一串在数据表上可以随意拷贝、随意交易、随意算计、随意骚扰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