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爱上一种诗意生活。

作者 | 汤建萍 李梦玉

题图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人们都说,景德镇是一座“没来很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首个“非遗版”春节假期,景德镇接待游客431.05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6.9%,人均旅游消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

作为全世界唯一以陶瓷产业支撑千年的城市,景德镇为何令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向往?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条赛道上,“景德镇范式”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陶然集夜市热闹非凡。


文旅空间的创意转化:从景点观光到全域沉浸

清晨的陶溪川文创街区,薄雾轻笼着红砖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一群背着画板的年轻人从容走过,他们的目的地是散落在街区的数百个独立工作室。

12年前,当陶溪川的国营宇宙瓷厂正式停产时,很多景德镇人想不到这片占地143亩的工业废墟会变成什么,也不知道时代之风将把千年不熄的窑火吹向何方。

瓷文化是景德镇的根和魂,深耕陶瓷以及与陶瓷文化相关的产业链,把人引进来,让产品“走出去”,是陶溪川自始至终的选择。如今,陶溪川已成为包含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陶溪川美术馆、邑空间双创平台、直播基地等业态的文旅综合体,也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荣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称号。

“我们保留了22栋老厂房、11座窑炉和所有生产动线,”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刚好指着锈迹斑斑的隧道窑告诉记者,“这些工业遗存不是标本,而是新文化生态的培养基。”

在总长1.3公里的陶溪川文创街区主干道上,游客能同时看到明代葫芦窑复烧、现代陶艺展、青年创意集市三个时空维度的陶瓷文化场景。

从工业老厂蜕变为文旅消费区的陶溪川,白天是文化创作空间,夜晚化身文艺夜市。2024年,陶溪川文创街区入驻商家3018家,直播基地累计实现GMV50.73亿元,接待游客1164余万人次。

如果说陶溪川是工业遗产转型的成功案例,那陶阳里就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的范本。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我们以宋元明清千年制瓷史为时间轴,以石、土、柴、窑、厂为空间轴,真实还原老街码头、书院会馆、行帮民俗等历史场景……游客来到这里,能够沉浸式阅读这部‘活着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副总经理程海生说。

这种“微改造、精提升”的创意转化,正在景德镇全市推广。依托遍布全城的160余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250条老里弄,景德镇打破传统景区边界,将整座城市打造为“开放式陶瓷博物馆”。

2023年,景德镇启动“千馆之城”建设,首批就发布了330家场馆。“千馆之城不是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全域旅游的‘陶瓷+’场景矩阵,”景德镇市文广新旅局局长盛璟晶解释,“每个场馆都是文化生产单元,陶艺家在这里创作,游客参与体验,藏品则在流动中增值。”

在中国陶瓷博物馆,从五代青瓷到珐琅彩瓷,匠心在釉色流淌间传承延续;在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传统窑炉化身艺术剧场,游客可亲手触摸陶土,看非遗匠人指尖飞舞,让青花在眼前绽放新生……


龙珠阁。


情绪价值的精准触达:从“上镇赶集”到“诗意栖居”

在景德镇,每周有创意集市,每季有手艺集市,每半年有全球陶艺家的春秋大集,一年四季都是集市的嘉年华,“上镇赶集”成为瓷都最吸引年轻人的新潮生活方式。

“大家来看看,最新原创的陶瓷作品,支持定制哦。”“老板,你家是注浆还是拉坯,柴烧还是气窑?”

走进陶溪川邑空间,瓷杯、瓷饰、瓷摆件琳琅满目,随时可以零距离触摸各色作品,遇上的人都能专业地聊上几句行话,独属于景德镇艺术文化的烟火气慢慢蒸腾出来。天南海北的人云集于此,在贩卖商品的同时,也在贩卖生活的乐趣和浪漫。

在一个咖啡杯摊位上,记者遇见了来自南昌的青年创客符祖龙。2009年高考后,符祖龙第一次来景德镇游玩,便对这里的“慢生活”很向往。“大二那年,我对釉料产生兴趣,开始从自动化专业视角学习陶瓷制作。毕业后兜兜转转,最后来到景德镇创业,主攻颜色釉咖啡杯。陶溪川是我的梦想孵化地,我的作品多次在影视剧里露面呢。”符祖龙说,他已定居景德镇,现在算是一名“景驻”。

在古旧窑砖层层铺就的里弄间踱步,追梦途中还能“疗愈自我”,告别“精神内耗”。除了友好的创业环境和低廉的创业成本,这是景德镇能够赋予创业者的额外价值。

漫步在三宝村,青山环抱中,高低错落的房屋临溪而建,围墙上镶嵌的瓷器、充满灵气的壁画令人赏心悦目,身着汉服、新中式服装的游客络绎不绝。

“2002年来景德镇读研时,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村子,当时还未开发。后来政府投资修路,打造瓷源境、三宝蓬等文旅项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在此设立工作室。我平时在大学授课,业余在工作室创作,生活和梦想融为一体。”现代青花艺术家干道甫笑着说,他的工作室坐落在三宝村主干道一侧。

如今,三宝村变身为陶源谷·三宝旅游度假区,这里既藏着千年瓷都不老传奇的秘密,也保留了山野田园农家的人间烟火,还有五湖四海文艺青年云集朝圣的光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诗意地栖息”。


美丽的陶源谷。


政府与市场的协同驱动: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创新

有人说,景德镇对情绪价值的捕捉可谓天赋异禀,从“无语佛”火爆出圈,到“进货式旅游”“来景德镇玩泥巴”等话题刷爆各大网络平台,再到跻身240小时过境免签“朋友圈”,瓷都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潮。

细细分析,却绝非这么简单。若说作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景德镇是座大磁场,那陶瓷文化才是其磁核。全力搭建创意创业“引力场”,以一曲文化的交响,激起产业共鸣,正是景德镇文旅深度融合的制胜秘诀。

山高人为峰。景德镇每一次跨越的足音、每一份创新的答卷,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资源。这里常年实施“国际候鸟计划”,设立“景漂人才之家”,聚集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6万多名“景漂”,以及3400多名非遗传承人、200多名国家和省级大师、近9万名在校大学生,带动上下游就业14万人次,过去十年人口都是净流入。

“陶溪川是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客练摊之初,就能拿到政府提供的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入驻邑空间后,我们的每一项原创设计都有版权认证,每一朵创意之花都能得到最精心的呵护。”来自陕西的青年创客吴昊说。

人才创新“一池春水”充分激荡,链接文化与消费的文化创意更是层出不穷。首届全国“青花奖”陶瓷首饰创意设计大赛及其作品展热闹非凡,景德镇制“春碗”登上央视春晚……“我们乘势推出13款衍生品,4万套抢购一空,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亿元。”盛璟晶说。


景德镇市智慧旅游数据中心。

热情好客的景德镇从不辜负乘兴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精心打造以陶阳里、陶溪川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游”,以陶博城、名坊园为代表的“购物游”,以皇窑、直升机科技馆为代表的“研学游”,以及演艺游、沉浸夜游等“五陶线路”,它们如同五条精心编织的文旅彩带,串联起陶瓷文化的方方面面。

轻触手机屏幕,点开“畅游景德镇”小程序,可轻松获取各景区开放时间、展品特色等详尽信息。“小程序的个性化推荐和导流服务不仅提升了平台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旅游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客源和收益。”景德镇畅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子豪告诉记者,平台合作的酒店平均入住率提高了13.6%,景区门票销售数量增长了21.7%,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增长了23.1%。

比数据更有价值的,是景德镇所展示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范式。当“千年瓷都”蜕变为既能触摸历史又能安放当代人精神需求的“文化容器”,它便拥有了让人奔赴的永恒魅力。

福利来袭

悦读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