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唐梦研/文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特殊艺术创作。古陶瓷修复必须一件一件精雕细琢,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拆卸、清洗、补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旧等多个步骤。

执壶缺失的纹饰是如何复原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御窑厂遗址承载着无数的秘密。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这里的考古工作就像一场探秘之旅,截至目前,抢救性和主动性的考古发掘累计已达 30 多次,数以吨计的明清瓷器残片随之出土。洪武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土的,它就像一个受伤的战士,等待着修复师们的拯救,而这个重任落在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江小民和他的团队身上。

修复团队接到任务,首先展开了对各种修复技法的深入研究。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国内陶瓷修复的传统方法,还对国外陶瓷文物以及我国其他材质文物的修复技法进行了全面分析。经过深思熟虑,结合明清御窑厂遗址出土官窑瓷器破裂损坏严重但纹饰绘制又非常精美的特点,最终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修复方法 ——“降阶法”即在填补层次、绘画色彩、仿真釉色三个方面进行降阶、降调处理,降低补缺填充部位的层次、减弱补绘纹饰的色调、柔化仿真釉色的光泽

它借鉴了西方“可识别”的文物修复理念。在修复过程中,既要保护文物的原真性,保留历史的痕迹,又要增加其可读性,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方法还具有可持续保护性,修复后器物缺损形态依然清晰可见,这就为今后在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和考古整理时发现疑似该器物碎片进行比对确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旦再发现本体碎片,不用整体拆卸,只用去除对应位置补配假体,进行局部再修复即可。

修复工作伊始,拆卸、清洗、粘接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些工序虽然在技术要求上与常规陶瓷类文物修复有相似之处,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修复人员全神贯注、小心翼翼。每一片残片的位置都需要精确无误,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修复效果。

他们将拆解后的 85 枚残片慢慢地重新拼合在一起,再现执壶的雏形然而,修复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壶流口的缺失。这部分的修复,要在不破坏原有纹饰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补配,对修复人员的技艺和观察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拆解后的 85 块碎片

他们首先对执壶缺损边缘本体的厚度进行了精确测量,发现最薄处为 4 mm,最厚处为 15 mm。这个数据对于确定补配假体下沉的尺度至关重要。如果下沉过深,补配假体可能会太薄,从而降低其牢固性和稳定性,就像一座根基不稳的房子,随时可能倒塌;若下沉过浅,后期作色时增加厚度则会抵消下沉的效果,使得修复效果大打折扣。修复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将补配假体下沉的尺度控制在1mm,这个尺度相当于留出了釉层的厚度,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确定好尺度后,修复人员开始选择合适的填充补缺材料。他们选用了环氧树脂胶与滑石粉混和物,这种材料在固化后能够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和支撑力。材料固化后,就进入了精细修整的阶段。修复人员用手术刀片精心修整补配假体,使其弧度与周边文物本体一致,并且低于周边文物本体的尺度皆在1mm。这一步骤需要修复人员有足够的耐心,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补配假体与周边不协调,影响整个修复效果。

接着,用高目数金相砂纸和研磨膏对补配假体进行打磨,让其表面细腻平滑。这就像给一件粗糙的工艺品进行最后的抛光,使它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在打磨过程中,修复人员需要时刻关注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每一个细微的瑕疵都不能放过。

壶流缺失的纹饰修复,就像一位画家在完成一幅残缺的画作,需要凭借自己的技艺和对原作的理解,将缺失的部分完美地填补上去。修复人员根据壶流现存纹饰,比对洪武时期御窑厂烧制的同款式彩绘执壶,以及 1994 年珠山御窑厂遗址南麓东侧出土的青花松竹梅纹酒注、故宫博物院藏青花花卉纹执壶等,终于找到了其壶流固定的装饰纹饰。他们按照原画意笔风进行画面接笔补绘,力求让补绘纹饰与周边纹饰衔接自然


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局部


青花蕉叶竹石纹执壶修复后

修复后的执壶,碎片断面上残留的胶体在可操作限度内被清除干净,碎片相互之间的粘接紧密平顺,“降阶”下沉的断面清晰,尺度一致,补绘纹饰与周边纹饰衔接自然,画意契合。它静静地立在展柜中,壶身的青花图案依旧鲜艳,蕉叶、竹石的纹饰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流转。观众在欣赏时,既能领略到明代御窑瓷器的绝世风彩,又能清晰地看到修复的痕迹,窥见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锔钉重生:缠枝花果纹壮罐的华丽蜕变

这件光绪款粉彩缠枝花果纹壮罐,胎体轻薄,工艺细腻,通体绘釉上彩缠枝花果纹。然而,这样一件制作精美的器物却损伤惨重,器身的口沿部分有一处约 5 厘米的缺损,另一侧还有一处约 8 厘米的完全断裂裂痕,并用四个铁锔钉进行过修复。器身的釉上彩被附着物和油渍覆盖,存在侵蚀现象,器盖部分的圆珠钮一侧也有少许缺损,同样有侵蚀和附着的现象。


粉彩缠枝花果纹壮罐修复前

这项修复工作交由北京联合大学刘宏帅及其团队进行,他们首先使用X光探伤机对壮罐进行检测。检测显示,文物内部相对稳定,锔钉部分状态良好,没有错位,器身的裂缝和冲线只是表象,内部结构并未受损。这一结果让修复师们初步确定了锔钉可以保留,无需拆除


粉彩缠枝花果纹壮罐器身探伤图

接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登场。修复师们在锔钉部分、器身、口沿部分、器盖圆珠钮部分分别取样,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确定了样品的元素成分。他们发现附着物多为有机物,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使用,手部出汗的油脂侵蚀所致。同时还从锔钉样品中检测出了钙元素、硫元素和铁元素。钙元素可能是由于保管不当,空气中的尘土附着积累所形成。也可能是在锔瓷时用作加固或者对铁锔钉的一种保护材料。硫元素可能是由于保管不当,造成腐蚀后产生的新的产物。铁元素可是锔钉部分一些锈蚀产生的影响。这些检测结果也让修复师们更加坚定了要保留瓷器上原有锔钉。


锔钉周围物质部分样品扫描电镜图和原子比

清洗工作是修复的第一步,但充满了挑战。由于器身和器盖上有釉上彩花纹,且锔钉部分需要特别保护,修复师们格外小心。他们用保鲜膜覆盖好锔钉部分,并用美纹纸粘贴边缘,防止溶剂浸泡。在清洁釉上彩花纹部分时,先用棉签蘸取去离子水轻轻擦拭,再用软毛牙刷轻轻刷去顽固附着物,尽可能减少对瓷器的二次伤害。

口沿部分的铁锔钉是这件壮罐的一个特色,也是修复的重点之一。锔钉表面生锈,周围覆盖的白色物质虽有保护作用,但范围过大影响美观。修复师们先清洗锔钉周围和缝隙处多余的污垢,缩小污渍范围。对于锔钉周围的污垢,先用棉签蘸取少量酒精轻轻擦除,对于酒精清除不掉的污垢,再用手术刀一点点剔除;缝隙部分则采用局部擦拭的方法,先用酒精擦拭,再用去离子水擦拭,在清洗完成后,给铁锔钉涂上缓蚀剂,作为封护处理,延缓铁锈的产生

针对器身口沿部分的缺损,修复师们采用了细致的补配方法。他们先取出齿科藻酸盐印模材料,按照水粉27ml:10g的比例调和,制作内模和外模。然后按照1:1的比例调和环氧树脂,加入钛白颜料、碳酸钙和玻璃微珠等填充剂,将调和好的补配材料填充到内模上,再将外膜覆盖到内膜上,并用热熔枪加固,清理掉受外力挤压产生的多余填充物。待填充材料完全干后,用酒精清除掉粘接的热熔胶,拆除内外模,在一系列补配工作完成后,对补配部分进行打磨。

打磨过程中,修复师们先用酒精灯加热手术刀剔除补配地方的多余部分,再用粗细不同的砂纸细致打磨,使补配地方达到与器物本身和谐相容不卡手的地步。 最后就是上色和仿釉。用水性丙烯颜料调和颜色,修复壮罐口沿部分的颜色,再用水性光釉,用毛笔和喷笔上色。


粉彩缠枝花果纹壮罐修复后

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修复工作,光绪款粉彩缠枝花果纹壮罐终于重获新生。它身上的锔钉依然保留着,这些锔钉不仅是一种修复的痕迹,更是历史信息和价值的承载者,是对民间的锔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

深海遗珍:青花小罐的重生奇迹

南澳县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航线的补给港、中继站和中转集散地。 2007 年 5 月,南澳县渔民在南澳岛东南部“三点金”海域捕鱼时偶然打捞到上百件古瓷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闻讯开始对该海域进行考古调查,在距水面约 27 米海底发现了一艘明代木船“南澳1号”。经过三个年度的水下考古发掘,出水文物3万余件,陶瓷器约占 83 %,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系和福建漳州窑系青花瓷器。


“南澳 1 号”文物原保存状态

其中一件漳州窑烧制的青花小罐吸引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小罐高 7.3 厘米,口径 4.3 厘米,底径 6.1 厘米,最大腹径 7.7 厘米,独特的喇叭形口、外展的口沿、束颈、溜肩、鼓腹、平底以及圈足,无不展示着它曾经的精美。

这个青花小罐或许也曾在商船的货舱中,经历了漫长的海上旅程。然而,不幸的是,“南澳 1 号”在航行途中遭遇了变故,最终沉没海底。在海底约四百年的时间里,青花小罐遭受了海洋复杂环境的无情侵蚀。海洋生物在其表面肆意附着,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泥沙等沉积物与泥土、腐殖物紧密黏合,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粗糙的外衣;缺损和铁质氧化物侵蚀更是让它伤痕累累


青花小罐修复前


青花小罐病害图

这项艰巨的修复任务交到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吴启昌及其团队身上。修复工作的第一步是超声波清洗,去除器物外部附着物。由于青花小罐的病害情况极为严重,修复师们小心翼翼地设定超声波清洗机的参数。清洗温度被精准地设定为 55 ℃,频率为 40 KHz,变频、定频轮换开启。当第十次清洗后,脱盐工作终于完成。瓷器表面附着的泥沙、海洋生物附着物等污垢逐渐被乳化,变成了微小的颗粒,然后慢慢分散开来,从瓷器上剥落。


青花小罐清洗前


青花小罐清洗


青花小罐超声波清洗和化学清洗后

接下来要修复缺损的部位,这可是个更精细的活儿。补配材料的选择很关键。修复师们选用的是合众AAA全超能胶和高岭土混合成的材料,这种胶耐老化、粘结力强、力学强度高、容易打磨、调色方便、固化快、收缩率低,还环保没刺激异味,可操作时间在3-7分钟。

最后是上色环节。此次使用的是 MR.COLOR 郡士水性漆,该漆的优势在于不含有机溶剂,并且漆膜丰满、晶莹透亮,柔韧性、耐磨性、耐老化性和耐黄变性良好,干燥速度快,使用便捷。修复师们先调出接近釉色的漆料,然后用特制的画笔,由淡到深,逐步涂抹在修复部位。涂抹的时候,一直要留意颜色的变化,不断调整深浅。这么做是为了让修复部位的颜色和原来瓷器的颜色差不多,不过也不能完全一样,得稍微保留些可辨识性。


青花小罐补全、上色修复后

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修复过程,这个青花小罐终于重获新生。它褪去了满身的伤病,重新展现出明万历年间漳州窑烧造的独特魅力,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江小民,李奇,张济夏,等.“降阶法”在明清御窑厂遗址出土官窑瓷器保护与修复上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4,36(04):154-158.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230402893.

[2] 吴启昌.“南澳Ⅰ号”出水瓷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以两件青花瓷器为例[J].客家文博,2022,(03):41-47.

[3] 刘宏帅,纪东歌,周华.陶瓷修复中原有锔钉的处理方法——以光绪款粉彩缠枝花果纹壮罐的修复为例[J].陶瓷研究,2022,37(02):26-30.DOI:10.16649/j.cnki.36-1136/tq.2022.02.055.

图片 | 唐梦妍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