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香港中汉秋拍现场,一只高76.5厘米的青花大尊以6600万港元落槌,加佣金后成交价高达7467万港元。
这件名为“清康熙青花天盘万寿大尊”的瓷器,被冠以“真、精、新、稀、流传有序”的顶级标签,成为市场上流通的唯一完整器,还被称为“瓷器界的孤品级”。
所谓“日本回流”
更夸张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另一件同款万寿尊,坊间传闻其估值可达12亿。
这种天价背后,是它无可替代的“硬核”身份:康熙御窑为皇帝万寿节特制的贡瓷,通体以青花书写一万个“寿意字”,暗合“万寿无疆”的帝王野心,甚至被学者称为“中国文字史的活化石”。
它的工艺更是挺让人无语,工匠需用1000种不同的字形,每个重复书写10遍,凑足万字,还要融合鸟虫篆、蝌蚪书、星宿八卦等元素,堪称“古代设计师的终极脑洞”。
故宫藏
然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只万寿尊的图片时,内心是崩溃的:密密麻麻的“寿”字像蚂蚁搬家一样爬满瓶身,从头到脚不留一丝空白,看得我“密集恐惧症”都出来了。
这哪是艺术品?分明是康熙版的“甲方需求”:只要一万个寿字,每个都要不一样,还要显得大气!
中国艺术的精髓在于“留白”,宋瓷的素雅、明青花的疏朗,无不以意境取胜。而万寿尊却反其道而行,把“堆料”玩到极致。
你觉得好看吗?
故宫专家曾统计,其器身分布75列、每列130字,口沿和足部再补足250字,硬凑出“万字军团”。这种设计像极了考试写作文凑字数,生怕少写一个“寿”就触了皇帝霉头。
万寿尊的诞生,本质是康熙帝对“长寿”的执念投射。为了彰显“天命所归”,工匠不得不将山川云泽、虫鱼星宿全捏成“寿”字,甚至生造出“千秋”“三皇”等组合字充数。
这种“万物皆可寿”的操作,像极了现代甲方要求的“五彩斑斓的黑”:看似宏大,实则审美粗暴。
大学教授的研究课题
不可否认,万寿尊的烧制难度极高。康熙官窑共烧造九件,现存完整器仅六件,且大多底部有窑裂,足见成品率之低。
但技术巅峰不等于美学巅峰。对比康熙另一名作“青花五伦图大棒槌瓶”,后者以山水人物构图疏密有致,意境悠远,而万寿尊却只有数据,没有灵魂。
说到底,万寿尊的“丑”与“贵”,恰恰暴露了艺术评价体系的撕裂:在博物馆与拍卖行之间,在历史价值与大众审美之间,它成了一只“被强行审美的花瓶”。
饭田新七收藏
有趣的是,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艺术的多元性。有人痴迷于它背后的工匠精神,赞叹“一字千金”;也有人直言不讳:“这审美,放今天要被网友无情嘲讽。”
但无论如何,万寿尊的存在提醒我们:艺术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的。它可以同时是“文化瑰宝”和“审美灾难”,而这并不矛盾:毕竟,连康熙本人可能都没想过,300年后,人们会为这只瓶子吵得热火朝天。
所以,下次再看到天价艺术品时,不妨轻松一点:喜欢就欣赏,无感就吐槽,艺术嘛,本就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