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存在,但“微塑料”的危害却不可忽视。
2021年5月27日,韩国一个塑料垃圾处理厂内,经过初步磨碎的废弃PET塑料碎片。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2004年科学家首次提出微塑料这一概念 ①。二十多年过去了,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已被广泛关注②。目前,不少研究已经在人体肠胃、心脏、肠道、大脑等部位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而微塑料的进入人体的过程,比你想象得更隐蔽。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目前, 微塑料进入人体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食物摄入
呼吸吸入
皮肤接触
食物摄入是目前公认的人体微塑料暴露的最主要途径。③而有些隐蔽来源,你肯定没想到。
1、穿:衣物穿着和洗涤过程中会释放微塑料
与天然材料相比,聚酯、尼龙等合成纤维会增加微塑料的释放。 ④
某购物平台衣物材质成分截图
合成纤维衣物虽然有着不容易变形、起皱,洗后快干等优点,但这类衣物在穿戴和洗涤的过程中, 也会因为机械磨损而产生微塑料。 ⑤
2023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磊团队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涤纶衣物洗涤后水中的聚酯塑料纳米颗粒。图自瞭望东方周刊
2、抹:洗护产品使用中也会释放微塑料
一些个人洗护产品中的原料会有塑料微珠,比如牙膏、洗面奶中的塑料微珠,是一类粒径小于5毫米的固体颗粒,不溶于水。塑料微珠加入这些洗护产品、化妆品中,主要起到两种作用:磨砂、去角质、清洁等作用;膨化、乳化、增稠、吸附等作用。 ⑥
在使用过程中,微塑料也可能通过吸入或者接触进入人体。不过,2020年1月,我国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⑦
健康时报资料图
3、吃:蔬菜可以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微塑料
除了肉类,我们吃的蔬菜也会吸收着微塑料。4月9日,《自然》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植物叶片能够直接从空气中吸收并积累微塑料,并且空气是微塑料进入植物的主要途径。从而导致微塑料进入我们的身体,对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⑧
研究截图
而微塑料摄入后2小时就能进入大脑。2023年《纳米材料》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研究人员表示,在大脑中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等风险。 ⑨
健康时报资料图。曹子豪摄
4、喝:用瓶装水、一次性纸杯或茶包更易多摄入
如果你平时喜欢泡茶包,或者喝瓶装水,或者用一次性纸杯喝水,那么你比别人更容易多摄入微塑料。
2019年,《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刊发的研究指出,用尼龙66或者聚酯(PET)做成的茶叶袋,泡在95℃的热水里5分钟,会释放出116亿的微米级塑料和31亿的纳米级塑料颗粒。 ⑩
而20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升瓶装水中平均约含有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颗粒。研究人员指出,当你捏瓶子或者反复拧瓶盖的时候,这些微塑料颗粒很可能就掉到水里了。 ⑪
健康时报资料图
此外,2020年,《危险材料杂志》上刊发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把热饮倒进一次性纸杯里,大概15分钟,这些纸杯就会往饮料里释放两万五千多个微米大小的微塑料微粒。 ⑫
5、吸:空气中有着看不见的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颗粒已存在于空气中。2019年,《科学报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小时可能会从自己的衣服、空气等环境中吸入16.2个塑料碎片。⑬
举个例子,一次性口罩在经长期佩戴磨损后,也容易产生纳米微塑料。有研究将口罩在人造皮肤上摩擦10次后,可检测到14~17个微塑料。 ⑤而我们佩戴一天后,就可能经呼吸进入人体。
我们该如何减少微塑料摄入?
食物摄入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途径。那我们该如何减少摄入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徐淼2024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首先,要从根源上减少塑料垃圾,促进塑料回收。其次,在食物从采购到食用的各个环节都注意预防污染。 ⑥
1、采购用品
但凡需要直接接触食物,都尽量不用塑料的,优先选择不锈钢、玻璃、硅胶制品。
健康时报资料图 任璇摄
2、购买食物
优先选择初级农产品而不是精加工食品;拒绝过度包装的食物,优先选择简单包装或包装完全可降解的食物;采购完需要带回家时,尽量自带布袋、纸箱等。
3、处理食材
用流动水来充分清洗,果蔬类都先洗后切,而鱼类、海鲜、动物食品都去除包括胃肠道等内脏部分。
4、选择餐具
盛装烹饪好的食物优先选用玻璃、陶瓷、不锈钢或竹木的餐具;如果需要外带或微波炉加热,用玻璃或者陶瓷容器;此外,给家中孩子选餐具,餐盘、餐勺、筷子、水杯,优先选择没有印刷图案的不锈钢制品。
健康时报资料图 任璇摄
5、喝烧开后的水
在饮水饮茶饮咖啡方面,优先选用不锈钢或玻璃杯,喝直饮水,尤其是煮开的水,而不是塑料瓶装水。
因为研究发现:硬水经过煮沸后简单过滤即可大大降低微塑料含量,所以,“喝开水”真有用!此外,少用茶包,少用一次性咖啡杯。
精选
文章
本文综合自:
①Twenty years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research—what have we learned?.SCIENCE.2024.DOI: 10.1126/science.adl274
②2022-04-01生态环境部《环境新闻速览丨生态环境部:四大类污染物被定义为新污染物》污染物. https://mp.weixin.qq.com/s/vpogdWdLkXPDKBc32snVng
③李佳仪, 赖嘉怡, 古嘉基,等. 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4).
④5 Easy Ways to Reduce Your Microplastic Intake.
https://www.news-medical.net/health/5-Easy-Ways-to-Reduce-Your-Microplastic-Intake.aspx
⑤宋一乐,赵雅婷,刘卓苗,等.微纳米塑料在典型日用塑料制品使用过程中的释放规律及机制[J].科学通报, 2024, 69(13):1759-1776.DOI:10.1360/TB-2023-1205.
⑥2024-04-0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微塑料入侵大脑上了热搜?那塑料袋袋、瓶瓶、杯杯还可以用不?》
⑦2024-11-12瞭望东方周刊《“摸底”微塑料》
⑧Leaf absorption contributes to 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plants.Nature.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31-4
⑨Micro- and Nanoplastics Breac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Biomolecular Corona’s Role Revealed. Nanomaterials 2023, 13(8), 1404; DOI: https://doi.org/10.3390/nano13081404
⑩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Nov 5;53(21):12300-12310.
⑪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DOI: 10.1073/pnas.2300582121.
⑫Microplastics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released from disposable paper cups into hot water - ScienceDirec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0, 404.
⑬Simulating human exposure to indoor airborne microplastics using a Breathing Thermal Manikin.Sci Rep. 2019;9(1):8670. Published 2019 Jun 17.
编辑:任璇
审稿: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