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文化领域,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往往超乎想象。最近有一篇小小说火了起来,其引发的舆论热议程度,或许只有刘慈欣的《三体》能与之相比。不过,它的“火”并非因为文笔有多出色,而是因为出现在成都新都区初三年级语文测试题中,被指“美化日军”,这一事件瞬间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小说内容:别样视角引争议
这篇小小说以侵华日军中一位大佐军官的视角展开。大佐的儿子(非军人)从日本国内来看望他,却在武装护送的军车中被八路军“截胡”。大佐忧愤交加,为儿子复仇,围住一小股遭遇的八路军猛打。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儿子就在这股八路军中间,最后他下令轰炸消灭了这股八路军,却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这个故事一出来,很多人读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们也得理性看待一些客观问题。在大佐的视角里,八路是共军、是敌人,这在很多抗日剧中也常见,甚至敌人还会用一些侮辱性的蔑称,国民党视角也是如此。那么,小说有没有刻意侮辱八路军呢?从小说内容能找到答案。小说里描述的八路军纪律严明,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没有慌乱逃跑,而是且战且退,直至全部战死。而且,在最后一刻,他们还在护着这名日本青年(他不是军人)。
这里面有些细节可能不太好理解。比如交战期间,八路军阵地上有人举起白衬衫示意投降,大佐以为是八路军内讧,下令炮轰,但举白衬衫的其实是他的儿子。并且,全程八路军非但没有拿他的儿子做人质,还在最后时刻保护他,八路军的尸体都压在他的尸体上。只不过,这些都是侧面表达,不是直接描写。
文学视角:反派视角能否存在?
现在问题来了,小说可不可以有其他视角,比如反派的视角?其实,但凡读过十篇以上不同作者、不同类型小说的人,就不会觉得小说只能以伟光正的主角为叙事视角。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展现多元的世界和复杂的人性。
就像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刻画人物和事件,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尼克的视角,展现了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浮华与空虚。所以,小说采用反派视角,并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关键在于作者如何去处理和表达。
调查处理:背后动机待明晰
既然现在相关部门一本正经地对这篇文章展开调查处理,那就有必要搞清楚,写这篇文章的校长和选这篇文章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他们真的是所谓的汉奸,真的拿了传说中的50万,那难道不应该查清楚,将其公之于众,这样更具有惩戒效果和教育意义吗?可如果仅仅是因为写法拙劣,让一些读者感到不舒服,那么,要不要因为这个人的水平不够,就治他的罪呢?有人说,这位英文专业出身的中学校长,是又菜又爱玩。那么菜的人,有没有资格、有没有权利玩呢?这看似是个常识问题,但在如今却变得很重要,因为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千千万万的人,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菜人”行列。
这位英文专业出身的中学校长,或许读过一些国外的小说,知道在批判军国主义、反思战争的文艺创作中,不只是被侵略一方的苦大仇深,也可以有对方的宿命和忏悔。如果文学只能有一种人称,只能有一方视角,不能有别的揭示和反思的方式,那没有比这更能戕害文学的了。
事件进展:调查结果引期待
目前,这件事情仍然没有结束。成都新都区联合调查组的通报称,新都区初三年级语文测试中,现代文阅读材料造成不良影响。新都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对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予以停职,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据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另据河南汤阴县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回应,作者李佳前目前也已被免职,当地很重视此事,正在处置中。
这个“不良影响”究竟不良在哪里,希望在后续的调查和通报中,能够解释清楚。到底是“术”的问题,还是“思想”的问题,或者是没什么问题,要明明白白地给公众一个交代。毕竟,这不仅仅关系到一篇文章、几个人的命运,更关系到文学创作的自由和尺度,以及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