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军队里,有很多人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黄埔第一批的徐向前、陈赓、第四批的林彪,
鲜为人知的是,黄埔第一期学生中,也有我们的开国中将阎揆要。阎揆要在军队里,也曾有过很高的履历。
一九五五年,他的军衔比少算了十二年,所以被封为中将。过了两年,要给他补授上将时。
他说:不要三星要二星星阎揆要这种高尚的品德,使叶帅大为赞赏,称赞他是“参谋工作的楷模”
黄埔生
阎揆要若生于陕西佳县,一九○四年生,幼年受家学熏陶,曾上过私塾、小学。
那时陕北有一所很著名的“榆林中学”,多少陕西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阎揆要就是在那里求学,阎揆要的一生,也是从那里开始,才改变了他的一生。
榆林中学的校长杜斌丞,是个爱国、开明的知识分子,20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欺凌,杜斌丞对此深感愤慨,
“五四运动”以后,他深受爱国学生的热忱感染,决心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中国输送后备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野畴,李子洲,北京师大、北大哲学学院的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榆林中学任教。
这两个人都是中共党员,他们从北京来到陕西,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这里。
阎揆要从小就聪明大胆,对新东西很有兴趣,在榆林中学念书的时候,阎揆要常去《新青年》之类的先进刊物,
在这段时间里,他建立起了远大的志向,同时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
阎揆要中学毕业,忽然觉得很迷惘,他有心救国,但又不知从何处着手,恰在这时,从广州传来喜讯。
1924年,孙中山面临前几次革命的惨痛教训,在苏联的提议下,他决定创办一所以“文校”和“武校”为特色的“学校”,“文”为“广东大学”,“武”为“黄埔”。
阎揆要听说广州要考大学,心里很兴奋,但是他的父母和亲戚们却不这么认为。
佳县离广州有千里之遥,路上又是军阀混战,要是出了事,那该如何是好?阎揆要知父之痛,但为救苍生于水火之中,阎揆要终于决定远行。
告别父母后,前往广州,这时,又一次走到了生命的十字路口。
孙中山曾创办过重文和重武两个学堂,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
阎揆要迅速拿定主意,乱世之中,唯有从军为国,方能救国,阎揆要和一些同乡一起,决意要进黄埔军校。
由北平前往广州,路途崎岖,等到阎揆要到达广州时,已误了黄埔的考举。这可咋办?阎揆要想起的是他的陕西同乡于右任.
于右任自然也想让自己的同乡出人头地,给自己的家乡争光,所以他很乐意推荐,但推荐也只是推荐,想要通过入学考试,还是要看他自己的本事。
而且,就算通过了,能不能坚持下来,还是要靠自己。
阎揆要知道,孙中山先生将出任该校的校长,周恩来也将出任政治部主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此外,由于阎揆要对革命理想的坚持,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的首批学生。
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句话,就是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说的那句话。
创建这所学堂的初衷,在于铸就一支革命的军队,目的是在危急关头挽救中国的命运。
这就是学校的使命,阎揆要更以此为己任。
在军事学校时,一切都是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由于地理、天气、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阎揆要必须迅速克服,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
“魔鬼”式的训练,让一同来的八名学员很快就放弃了,唯独阎揆要,坚持到了最后。
1924年,在学校里,阎揆要受孙中山的委托,和其他学生一起,镇压各地的暴乱。
黄埔第一届英才辈出,阎揆要名气不大。但是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来又在东征讨陈炯明战斗中,迅速崭露头角。
在北伐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阎揆要就受了国民党的委托,到北平去当了一个骑兵团的副团长。
阎揆要想在新的一亩三分地里,做好全力一搏的准备,可是,事实令他大失所望。这位骑兵团长既不是个人才,也不是个好东西,他自己也在抽烟,把整个队伍都弄得乌烟瘴气。
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军队吗?阎揆要不服,就回到了北平回家乡榆林去发展。
阎揆要于1926年返回故乡榆林,受中共呼延振东的派遣,加入井岳秀这位“榆林王”的队伍,深入敌营,准备发动一场武装起义。
在一群军阀中,阎揆要和陕北共产党早期领袖谢子长了好友。
阎揆要是在谢子长的引荐下于一九二六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
这时,彭德怀,也就是后来的阎揆要的司令员,此时的他仍在湘军担任司令员。论起加入共产党的时间,阎揆要的资历还在彭总之上。
战争
一九二七年十月,由正、副司令唐澍,谢子长,参谋长阎揆要,率领十一旅第三营,于一九二七年十月,正式发起青原起义,揭开中共在华北地区反国民党之战的序幕。
起义部队很快占领陕北多个地方,这使国民党大为惊慌,井岳秀以六个营兵力前去平定叛乱。
一九二八年,我们的军队在人数上处于劣势,最后以失败告终,一千七百多人仅剩十多人。阎揆要借猪贩子之手,扮作赶猪之人,方能突围而出。阎揆要和被派往西北军,继续搞部队的工作。
因其才干和能力,杨虎城于1935年升为西安绥靖公署特务二团团长。阎揆要此时已经在团内秘密成立了一个支部.
西安事变时,阎揆要欲受命镇守渭南,张学良的亲卫军成功擒获蒋介石,功不可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阎揆要向部队里的某些共产党员表达了他对蒋介石的不理解。周恩来亲自来电,对结束国内战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指示。使阎揆要大受启发,思路大开。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阎揆要奉命率部赴日作战。阎锡山部队在忻口战役中败给了日本的强兵板垣师,遂撤退,阎揆要应受命夺回。
阎揆要观察了一下地形,便下令分左右三路向日本人发动进攻。
在日本兵马先进的情况下,阎揆要和他的同志们奋勇杀敌。
阎揆要他们经过一夜的激斗,总算把主力抢回来了。日本人随即派出飞机和大炮进行猛烈反击。
阎揆要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以牺牲2/3的代价,坚持了十四天。忻口之战,阎揆要凭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及敢于作战的精神,扬名立万。
阎揆要于一九三八年调任八路军司令部,任参谋处处长,后随朱德到华北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个新的根据地。
他也和杨得志一起在敌后进行游击战,让日本人闻风丧胆。
由于阎揆要长期担任幕后参谋,外人很难知道他的底细,不过在军中,他却和几位首长配合得很好,颇有几分声望。阎揆要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回乡出任陕甘宁野战军的副司令和参谋长。
功勋
一九四○年八月,八路军司令部组建了一个巡视团,由周桓和阎揆要两位同志任团长与副团长。
他们分别到冀南,鲁西,冀鲁豫四个地区视察,视察工作。视察工作开展以来,已有两年多的时间。
一九四二年七月,时任冀鲁豫军区司令的杨得志,曾向中央军委提出,希望阎揆要到冀鲁军区任职。中央军委同意,派阎揆要到冀鲁豫军区参谋长一职。
军委按照阎揆要的意见,任命阎揆要同志专门负责军区的情报机构。
阎揆要先对各军区及军分区的情报机关进行调整、充实,又在某些县城、乡镇设立情报站、敌工站,
从伪军中寻找情报员,通过多种途径与伪军取得联系,并派人到敌占区去收集资料。
冀鲁豫军区到太行八路军司令部,湖西到鲁南一带,都已建成并修复了地下交通线路,并定期运送来往的群众。
数年间,由这两条线路,向西到太行,到延安,向东到山东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总共有四千余名干部。
刘少奇,陈毅,都是从这里走到太行,再到延安的。阎揆要在抓情报工作的时候,也十分重视司令部的整体工作。
他建议:“一是总部的干部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再一个,就是要注重实效。第四条,就是要注意搞研究.
阎揆要根据冀鲁豫各军区的具体情况,一步一步地建立值班制度,工作制度,报告制度,通报制度,检查制度,学习制度。
阎揆要又对司令部的各个部门作了更详细的规定:一是作战科,帮助首长指挥战斗,以保证战斗的顺利进行;负责指挥中心内和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协调;
二科,也就是指挥部的“眼睛”和“耳朵”,其主要工作是进行侦查工作,把敌人的情况、地形情况等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
三科即通信科,它是部队指挥的“神经中枢”,其工作的核心就是保证指挥畅通;四科是管理科,其工作的核心就是生活保障。
每一科都是独立而又互相配合的,每一科内都必须有清晰的分工与工作方案,并且要有自己的工作体系。
例如,一科应与各军分区、旅团的作战科和参谋人员建立垂直的联系,以确保上级指示的顺利实施。
其它科也依此办理。阎揆要在指挥部里成立了一套会议制,每晚都要召开一次会议,主要是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安排下一天的工作。
阎揆要求每日第一个到达指挥所,作预备,读电报,办大事,要有个大概的概念。
会议开始时,各部门负责人先作一天的工作报告,剖析形势,提出对策,再由阎揆要作总结。
冀鲁豫区委书记黄敬,杨得志,政委苏振华,政治部主任崔田民,都是重要的人物。
由于成立了“办公会”,首长不仅能够迅速把握全局,而且对一些重大问题也能及时解决,使指挥部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阎揆要有一个习惯,凡是他能做的事,他都要亲力亲为。
演讲稿要自己来写。他在每一次演讲前,都是请下属给他一些材料,他自己关上房门,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提炼出自己的见解。
熟知阎揆要的人,均知他过目不忘,很多难以背诵的资料,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绝无差错。
“为什么你的记性这么好?”阎揆要回答:「都是被逼的,过去在地下工作时,用手写东西是很危险的,后来就练脑力,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阎揆要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却又不混乱,有条不紊。他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经常是绑好双腿,系上腰带,在号角声响起之前,跑到操场上去活动一下筋骨,然后再去看军队的训练。
他每晚工作到半夜,将草拟好的文电和要他批示的电稿一件一件地处理,然后就上床睡觉了。
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他会连夜工作,然后第二天再来上班。他所说的“不过夜,案子不积”,这一点,连司令部的参谋人员都感到羞愧。
杨得志对阎揆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的崇高人格,也十分钦佩。阎揆要在司令部里,像个宽厚仁慈的大哥哥,和每个人都相处得很融洽。
战时指挥部的工作强度是最高的,常常是没日没夜。虽然人数不多,但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效率也很高。
凡有胜利,前线将士呈上所获之物,阎揆要常与众人分享。在行军作战的时候,阎揆要经常让生病和生病的人骑马,而他自己则和其他人一起步行。
授勋
新中国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正式成立!
一九五五年,新中国首次举行授勋典礼,阎揆要就是其中的一位,被封为开国中将。
顺便说一句,本来以阎揆要的级别和功勋,是可以授“八一勋章”的,可是阎揆要并没有被授予“八一勋章”。
原来,中央在清点时,由于阎揆要在一九三○年被调往国民党做秘密工作,到一九三八年才回来,所以阎揆要若是一九三八年入党,他当然不会得到“八一勋章”。
事实上,阎揆要一九二七年就参加过革命,是清涧起义的领导人,是地地道道的老红军。
在这样的误解面前,阎揆要不计个人得失,最后亦未率先提起,亦无怨言。
直到中央一查,才知道阎揆要的事情,立即恢复了他“八一勋章”,阎揆要也很感动,因为这是中央政府对他的肯定和支持。
一九五七年,成立了军事科学院。
阎揆要受命,要配合叶剑英院长着手筹备军事科学院,为防止闭关自守,阎揆要亲力亲为,把当时的学术秘书处与学术通讯处合二为一,共同主持军政方面的工作。
有了阎揆要的帮助,军事科学院的书籍、材料也愈来愈详尽,许多军事方面的材料,差不多全由阎揆要一手操办,所以才有了军事科学院的发展。
我想,在进入图书楼时,每个人都不会忘记阎揆要对此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党史博采——被誉为“参谋工作的楷模”的阎揆要 作者:何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