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视频
2025年“世界读书日”
“育见新闻“特别策划
《我们都是领读人》
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莉
百年间 女性的命运如何相连接?
2018年起,张莉展开了一项关于作家性别观念的调查。她的采访对象都是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包括梁鸿、冯唐、双雪涛、蒋方舟等人,年龄层主要集中在30到50岁,最终收到127位作家的回应。在此之外,她还对十位文坛前辈(铁凝、施叔青、林白、迟子建;贾平凹、韩少功、阿来、阎连科、苏童、毕飞宇)进行了同题采访,试图对比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性别观念差异。
张莉带着从事文学研究多年之后对自己女性身份的思考,也带着她对整体女性命运的共情。她想知道在“五四运动”一百年后的当下,女性写作是怎样的,以及作家的性别观念和当年比有何变化。张莉的博士论文关注的是现代文学中最早的女性作家群体,于2010年出版成书,第一版叫《浮出历史地表之前》。
在这个复杂变动的性别时代里,一方面“她”经济让消费市场充盈着女性的气息;一方面深入骨髓的“厌女症”依然宰制着多数女性的命运。令张莉诧异的是,即使每年都有无数事件在涤荡社会思潮,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我们却鲜少看见反映性骚扰、家庭暴力等问题的作品,而女作家又普遍不愿意被认为只会写“女人的问题”。
2020年,张莉的这本书再版,书名也改为更直接的《中国女性写作的发生(1895-1925)》。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年文学史意义上的研究,因为当下剧烈变动的性别观念,被赋予了别样的当代性。这项调查让张莉回到了自己研究的原点,似乎具有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2004年,张莉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开始致力于研究第一代中国女作家,想要探寻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是如何发生的。“今天重新回过头来看,我当时凭着一腔热情去做,也有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但在女学生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方面,我是开了一个头。虽然也许没有做得那么好,但这个发现很重要。它让我意识到关于妇女解放的很多问题。”
“爆款金课”的秘密:女性文学如何“破圈”?
张莉开设“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的初衷,源于对北京师范大学深厚历史文脉的承继。作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的传承者,北师大曾培养出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第一代现代女作家群体,李大钊、鲁迅等思想先驱在此播撒的妇女解放火种,构成了中国女性文学觉醒的原点。
张莉希望通过这门课,使学生理解女性写作与中国现代性进程的深刻关联:既呈现庐隐《海滨故人》中的新女性困惑,冯沅君《隔绝》里的婚恋觉醒,石评梅《红鬃马》中的革命激情等文学史坐标,也引导学生思考萧红《生死场》对生育苦难的书写,李娟《阿勒泰的角落》对边疆生存的诗意观照。
通过细读经典文本,课程不仅培养文学鉴赏与创意写作能力,更着重建构性别平等的认知框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审视女性主体性的生成与困境。这种教学导向既是对北师大"女高师"精神传统的当代回响,也为当代青年理解性别议题提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学术场域。
给青少年的“文学地图”:不喂鸡汤 只当“导游”
张莉在《给少年的文学课》中构建当代文学阅读谱系的实践,体现了对青少年阅读心理的深刻洞察。她突破传统经典导向的选目框架,以李娟、刘慈欣等热门作家为核心,正是捕捉到年轻一代对“生活现场感”的强烈诉求——李娟笔下鲜活的新疆牧场日常,刘慈欣科幻世界中激发想象力的宇宙图景,都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形成共振。
这种选择绝非否定经典价值,而是将“激发阅读兴趣”置于优先地位,通过作家创作与生活故事的双重呈现,搭建起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书中“作家童年书单”的巧思,既解构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性,又暗含“阅读影响人生”的导向,使文学教育回归以读者为中心的本质。这种当代作家集群式解读,既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补充,更是培养文学鉴赏力的创新路径,在经典与现代的张力中,为青少年绘制出更具时代活力的文学地图。
AI时代 人类写作还剩什么“必杀技”?
张莉认为,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人类写作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她强调,写作的本质是“修辞立其诚”,即通过文字确认自我、留存真实情感与生命体验。AI虽能生成语法正确、辞藻华丽的文本,却缺乏原创文学形象塑造能力——机械复制的“祥林嫂”终究不是鲁迅笔下的经典,完美无缺的“妈妈”也难以承载个体独特的情感记忆。这种“人味儿”的缺失,揭示了AI写作的致命局限:它无法创造前所未有的文学世界,只能模仿既有的审美范式。
张莉认为,未来文学将经历AI驱动的审美革新,程式化表达将被淘汰,而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作家将因稀缺性愈发珍贵。这要求文学教育回归本质,重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规律,培养写作者观察生活、体悟情感、创新表达的能力,在AI洪流中守护人类独有的精神温度与文学灵性。
世界读书日特供书单
张莉主编的“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由《小说中的北京》(全三册)、《散文中的北京》、《诗歌中的北京》3种5册图书组成,致力于收录百年来一代代作家笔下的北京故事和北京风景,展现新的北京气象与北京风貌。
在张莉看来,编纂既是不断深入了解文学中的北京的过程,更是深入思考关于何为北京味道、何为北京气息、何为北京气象的过程。工作中,她的脑海里常常冒出各种问号,比如独属于北京的诗情和诗心是什么?比如不同时代的诗人们关于北京的难忘瞬间如何化为诗意?以及是什么使一代代小说家们写下如此之多的经典作品?在编纂的不同时期,她对这些问题都有着不同的答案,而在编纂工作结束后,她认为这既是关于何为真正的北京味道的解答,又是一次次不断认识北京生活,一次次重新理解北京城的过程。
采访手记
在AI的潮声中 重拾笔尖的温度
第一次联系张莉老师时,我攥着提纲的指尖泛着潮意。上学时我总爱用圆珠笔把课桌纹路描成诗行,以为文字能像信鸽般穿越晨昏,没成想却在油墨渍里撞得头破血流。
十年磨一剑,剑未出鞘,先被时代的浪花打湿了锋芒。当DeepSeek以鲲鹏之姿掠过文坛,我这只“学鸠”才真正惊觉:那些曾让我熬夜推敲的比喻,AI三秒便能生成十种;那些费尽心思架构的故事,算法分分钟拆解重组。
采访张莉老师那日,春阳正好。她坐在演播室里娓娓道来。"写作是照见自己的镜子",她轻声细语道,“AI能学得莫言遣词造句的章法,却酿不出他笔下高密东北乡那坛掺着泥沙的烈酒。”这话像粒石子,惊破了我心湖的倒影。
有多久没为“照见自己”而拿起笔了?这些年,我为工作写文案,为生存写报道,唯独忘了为那个在课桌上刻诗的自己落笔。青少年们何尝不是?他们的周记里塞满“难忘的一天”,却鲜有带着体温的“独家记忆“。我们教他们遣词造句,却忘了教他们如何在文字里安放心跳。
归家途中,见路边少年低头刷着短视频,屏幕蓝光映得面孔苍白。忽然想起张莉老师说的那句:“真正的文学,它是创造一个世界,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在算法统治的表达荒原上,或许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牵起孩子们的手,带他们触摸笔尖的温度——不是教他们写出满分范文,而是教会他们在横竖撇捺间,听见自己灵魂的震颤。
夜灯下,我翻开尘封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间,曾经的字迹歪斜却倔强:“我要写的故事,连AI都算不出结局。”
窗外,春风正翻动着新芽。
播出安排
洞察时代,育见未来。《育见》,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每周一至周五19:45播出。
该栏目以“高远立意、高端布局、高度关注”的理念,关注国计、关注民生,把握时代脉搏,解读政策动态,构筑教育政务服务新通道,搭建教育政策解析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