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及时接收通知
来源: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芦山信科编辑制作芦山新鲜事生活事有趣事就关注芦山信科
开栏语
在雅安,历史从未沉睡。访古,从史海中找到点滴记载,在古迹中触摸历史余温,讲好每一个关于雅安的历史故事。
听说芦山有一个特别的墓冢,常有人不远千里前来祭奠。然而,那个墓冢却是一位“常败将军”的。
为了一探究竟,小编跟随导航,一路驾车来到龙尾山脚,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通往山顶墓冢的石阶。
春日负暄,切切蝉鸣在林中回响,仿佛在为拾级而上的人讲述尘封的往事——
《四川通志》记载:“龙尾山有汉大将军姜维墓。”
姜维,正是那位“常败将军”。
传说姜维死后,一名部下冒死偷回姜维之胆,带往汉嘉郡归葬于郡治汉嘉县的龙尾山顶。所以,该墓冢又称胆墓。汉嘉县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芦山。
相传,芦山县城为姜维屯兵时所筑,因而芦山又称“姜城”。
康熙版《芦山县志》记载:“世传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曾建城于此。”
石阶的尽头是一扇水泥仿制的朱红汉阙大门,再往里走就是墓园。顺着甬道往前有一个碑亭,里面有两块清代石碑。
一块立于道光十五年,题刻“汉大将军姜侯伯约之墓”,由时任知县吴占魁立;另一块立于道光十六年,题刻“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由时任知县段荣恩立。
碑亭的后面就是姜维墓了。春气渐染,旧冢前枯叶未扫又添新碧。墓冢为圆形条石墓,直径八米,高两米。
其实,关于姜维墓的真假,一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目前全国共有三座姜维墓,一座是姜维故土天水的衣冠冢,一座是广元的平襄侯祠墓,另一座就是芦山的胆墓。据说芦山这座墓自明代起就已经存于世,里面安葬着姜维的胆,承载着蜀汉最后的赤子之心。
姜维,字伯约,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是三国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
图源/《三国演义》影视截图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为曹魏天水郡参军的姜维因受魏军猜忌,被迫归降蜀汉,后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去世后,姜维逐渐成为蜀汉军事核心人物,官至大将军;后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先后十一次出兵伐魏,可惜胜少败多。他用兵灵活,曾于洮西之战大破魏将王经,一度震惊中原,但因蜀汉国力衰微后勤不济,始终难改战略颓势。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姜维在剑阁成功牵制钟会大军。然而,邓艾却在此时奇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设计,假意投靠钟会,意图挑动魏军内乱从而复国,可惜最终事败,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诈降钟会时,曾密书给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其实,姜维一生应是未曾见过刘备的,却在蜀汉日暮穷途时拼尽全力,流干了最后一滴血。荧光爝火虽无法为蜀汉照破沉夜,但这一点不屈的微光却得于青史长明,感动着无数后人。
直至今时,仍不乏千里迢迢来芦山祭奠姜维的朋友,墓前供品时时添新。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张剑阁到成都的自制动车票、一张三国地图、故土天水一抔土(疑似)、一封写给姜维的长信、各类酒水和花束、印有姜维漫画形象的小卡片、一瓶消炎利胆片(姜维号称胆大如斗)……墓前供品琳琅满目。
其实芦山当地也有“姜维崇拜”——
《芦山县志·风俗》中记载:“芦邑神会,名目繁多。每年八月十五日,相传为姜伯约尽节之日,全城高塔彩楼四十八座,并奏鼓乐,声震通城,纪念姜侯。”
时移世易,蜀汉肝胆已成古丘,姜维的胆魄与气节却早已植入芦山的土地,浸入芦山人的血肉。
古木春华在,将军志未休。在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芦山人从悲痛中奋起,为恢复重建乘风破浪,为振兴发展披荆斩棘,筑就了如今的姜城新颜。
芦山姜维墓参观攻略
1、导航到“芦山姜维墓”以后,按图上标注位置上山
2、最好提前打电话预约参观,预约电话:0835-6524862
请关注@雅安李小编视频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进入》》雅安约车
点点在看,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