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诸侯争霸,谁掌握了粮草,谁就掌控了战场上的先机,而曹操这位乱世英雄,并非一开始就有强大的军队。

在创业阶段,他缺粮少兵,四处碰壁,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靠“耕种”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曹操的崛起

东汉王朝衰败后,曾经富饶的土地,瞬间变成了战争的战场。

良田被荒废,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在生死线上挣扎,同时趁乱而起的强盗更是到处抢掠。

在这动荡的时代,曹操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手腕,开始崭露头角,他在连绵的战火中寻找立足之地,逐步积累力量。



不过,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他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兵力不足,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也很少,而最为紧迫的是粮食的极度短缺,这直接关系到曹操势力的生死存亡。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谋士毛玠提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战略,建议曹操迎接当时流离失所的汉献帝,占据政治上的高地,以此名义号令群雄。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充实军粮储备,这番话不仅为曹操指明了方向,也为日后影响深远的屯田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192年,在袁绍的支持下,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总算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此时的他,根基尚浅,四周强敌环伺。

在占据兖州后的最初四年里,曹操的主要精力几乎都投入到无休止的征战之中,因此对内部治理有所疏忽,导致兖州内部问题重重,不仅爆发了严重的粮荒,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叛乱。



为了摆脱资源匮乏的局面,曹操一度将目光投向相对富裕的徐州,并发动了进攻,然而在攻占徐州部分地区后,为了快速获取资源和震慑反对者,他采取了极端残酷的屠城手段。

徐州的惨痛经历,无疑给曹操上了一课,单纯的武力征服与资源掠夺,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稳定与持久的统治。



他逐渐意识到,必须转变思路,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重视内部治理与经济建设,赢得民心,建立稳固的统治基础,一个强大的势力,绝不仅仅依赖于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全方位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建设。

公元196年,曹操终于平定了兖州的内部动乱,并击败了南下的袁术,获得了一段宝贵的调整时间,于是他开始将重心转向内部事务的整理,而首要解决的,依然是那个老问题——粮草。



屯田制的实施

恰在此时,枣祗与韩浩等人洞察时局,提出了具体的屯田构想,他们发现,连年的战乱使得兖州等地出现了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地,同时还有大批失去家园、食不厌精的难民。

曹操对此建议非常欣赏,当即决定在靠近都城许县的地方进行试点,为了确保屯田顺利推进,曹操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他首先将因战乱、逃亡等原因产生的无主荒地全部收归国有,解决了土地来源问题,同时由国家统一将这些土地分配给愿意耕种的无地农民。

此外,国家还负责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如种子、农具,甚至珍贵的耕牛,在收获分配上,则实行了一种官府与屯田民按比例分成的制度。

这种分成方式,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和军粮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一种制度创新。



许县的屯田试点,第一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据说收获粮食多达百万斛,于是他下令在自己控制的所有州郡全面推广屯田制。

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屯田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现役士兵直接参与耕种,称为“军屯”;另一种则是招募难民进行耕种,称为“民屯”,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

屯田制的成功推行,对于曹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曹操多年的军队后勤补给问题,为他之后数十年的征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他能够更加专注于战略谋划与战场指挥。



同时大量难民得以安置,有了稳定的生计来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稳定,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降低了发生叛乱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种“兵农结合”的模式,无形中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曹魏军队成为当时一支令人畏惧的力量,可以说,屯田制是支撑曹魏政权得以稳固并最终能够逐鹿中原的关键基石之一。

不过,这套在曹魏行之有效的制度,为何在蜀汉和东吴那里却效果不佳呢?其实并非诸葛亮或孙权不了解屯田的好处,关键在于他们各自面临的内部条件限制。



屯田制的效果打折

在蜀汉和东吴统治的区域内,土地兼并问题早已存在且相当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地方豪强手中。

如果强行推行类似曹魏那样大规模的官有屯田,势必会触犯这些根深蒂固的豪强集团的核心利益,引发他们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动摇政权的稳定。



从历史背景看,益州(蜀)和扬州、荆州部分地区(吴)相对来说较为安定,没有经历过像兖州那样的长期战乱对地方豪强势力造成的巨大冲击和洗牌,这导致蜀、吴两地的本土豪强势力异常强大,盘根错节。

诸葛亮和孙权虽然也进行过一些屯田尝试,但他们缺乏曹操在北方所拥有的关键前提——大量无主荒地以及相对被打压、需要重新依附政权的豪强阶层,因此他们在推行类似政策时,面临的地方势力阻力要大得多。



当然,屯田制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瑕,其内在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屯田官员的权力过大。

这些负责管理屯田事务的官员,往往集财政、军事、民政甚至部分司法权于一身,在自己管辖的屯田区内形成了不受制约的绝对统治。

一些屯田官吏开始利用职权贪污公款、收受贿赂,更有甚者,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巧取豪夺,将本应属于国家的屯田土地非法侵占,据为己有。



他们还强迫身份隶属于国家的屯田民为自己从事私人劳役,进行残酷剥削,发展到后来,一些高级屯田官甚至将辖区内的土地和屯田户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任意欺压盘剥。

这种普遍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屯田制的核心功能,土地被不断侵占,导致国家实际控制的耕地面积减少,农民不堪忍受压榨,纷纷逃离,造成劳动力流失;最终结果便是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曾经为曹魏提供坚实保障的屯田制,其效力大打折扣,从最初的保障机制,一步步沦为腐败的温床与激化社会矛盾的引爆点。

它不仅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加剧了民生困苦,更动摇了曹魏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为这个一度强大的政权的最终衰落埋下了隐患。

信源:历史探秘:从邓艾和姜维屯田,看曹魏与蜀汉的兴衰. 中华网 2024-02-20

信源:关于汉代实施屯田制度的研究. 中国知网 2024-02-20

信源:曹魏屯田制:内容与意义深度解析 趣历史网 2025-03-2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