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摔倒在地,你会不会去扶”,原本这是很容易做决定的,但现在似乎变得很难抉择了。
之前我看到网上的一段视频,真的很心寒:一位老人在大马路上倒地,路过49人,居然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直到老人去世。
人心为什么如此凉薄,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不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吗?就算是不伸手扶老人一把,最起码也帮忙打个报警电话啊!
有网友就评论说:“报警电话也是不敢打的,万一警察来了让我自证清白,如果我不能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到头来负责任的还是我……”
面对这样的现实,不是人变坏了,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件件的事实在不断颠覆着我们的认知。
2013年6月15日,江小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9岁的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他乖巧懂事,还很热心肠,乐于助人。
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和两个同学一起出去玩,走在马路上,突然听到有人痛苦的呻吟声,“哎哟——哎哟——”,原来是一位老太太摔倒在地。
小云和同学来不及多想,赶紧跑过去把老太太扶起来。
在他们做完好事想要离开的时候,突然,老太太一把抓住他们,大声说:“你撞倒了我,赔钱!”
三个孩子不知所措,但是,老太太声嘶力竭的喊声让人群越聚越多,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辩解,只好叫来了爸爸妈妈们。
江小云的爸爸江丕东首先到达了现场,他看见儿子闯了祸,先把他批评了一顿,还打了小云。
小云本来就很委屈,看见爸爸冤枉自己,顿时眼泪汪汪了起来。
小云对爸爸说:他根本就没有推老人,他看见的时候,老人就已经摔倒了,自己只不过想要把她扶起来。
听见小云这样说,老太太的哭声更大了,她一口咬定就是小云把自己推倒的,爸爸没有办法,只能先把老太太送进了医院,并且垫付了医药费。
江小云一家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结果老太太的孙子找上门来,居然提出来了,需要他们赔偿100万元的天价医疗费和精神损失费,说如果不照办,就会把他们告上法庭。
看见对方这样的行为,江丕东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无辜的,这是碰上无赖了,可是,对方这样死缠烂打,也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的。
最后,三家的家长们商量,每人出2500块钱给老太太,吃点亏,息事宁人就完了。
然而,这老太太一家并不同意,他们把“骗人全家遭殃”的毒誓都喊出来了,实在让人很无语。
明明孩子们是被冤枉的,这样的巨款也根本拿不出来,想要吃个小亏了事,看来是不能够了。
江丕东决定不能让坏人得逞,一定要给他们的孩子一个清白,他开始到处张贴“寻人启事”,想要找到事发之时的目击证人。
一个小贩愿意做证,她说自己目击了全过程,三个孩子过来扶起老人。
老太太的孙子却说:“说不定是孩子推了,然后又来扶的呢!”
铁定心要讹人,老太太一家无赖到底。
江丕东也不死心,一定要找到证据,证明孩子的清白,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位证人站出来了。
原来,这位过路的好心人,他也是想要扶起老太太,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一边录像,一边走向摔倒的老人。
可是,三个孩子快他一步,把老太太扶起来了。
视频铁证如山,老太太再如何叫嚣也没有用,她曾经喊着“骗人全家遭殃”,现在也已经实现了。
因为诈骗勒索,她和她的儿子、孙子分别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拘留加罚款,给予他们警示教育。
真相大白了,江小云一家也终于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
这个善良的孩子,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对世界悲观失望,他说:“如果再来一次,我也还是会上去帮忙。”
后来,据说做好事的小云和同学还受到了表彰。
我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咱们父母毕生的事业,但是,明明知道社会很复杂,我们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有人摔倒了,该不该扶?有人做坏事,孩子该不该阻止?
第一,我们还是要教会孩子善良,做一个拥有正确三观的人。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相信邪不压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和正确的三观至关重要。
善良让孩子能够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懂得理解和包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拥有正确的三观,能帮助孩子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做出明智、正确的决策。
善良不仅仅对他人有用,也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幸福和成长,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和谐与进步。
第二,父母要教会孩子,做好人不是做“受气包”。
父母在教导孩子要善良、有道德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好人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容忍他人的不当行为,不能成为“受气包”。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清晰的边界意识,让他们知道在何种情况下,都需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也要教导孩子如何以恰当、理智的方式应对不公平或不友善的对待,比如学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而不是默默忍受。
拒绝做“烂好人”,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让他们相信自己有权利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和对待,并且这样的拒绝不会影响他们作为一个好人的本质。
第三,教会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审时度势。
我们教会孩子做一个好人,更要学会保护自己,让孩子学会审时度势,就是让孩子能够敏锐地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形势和人际关系,从而做出明智和恰当的决策与行动。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不同的社交场合,可以试着观察他人的情绪和态度,然后看是否有必要调整自己的言行。
我想我们让孩子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品质,更要首先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权益,您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