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刘胤衡 记者陈晓)今天,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通报近三年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该院审结的新业态用工劳动争议案件多集中在网约车、外卖、快递和网络直播领域,分别占比23%、19%、11%和8%。

怀柔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吉旭介绍,相关案件数量呈现逐年攀升及倍数增长态势,案件复杂程度显著提升。案件数量的快速增长主要与行业扩张与用工模式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以及企业以轻资产模式压缩运营成本等有关。调撤案件数量占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调撤率达35.7%。


发布会现场。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供图

怀柔区法院民一庭法官赵欢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例。2024年3月,北京某商贸有限公司外卖骑手孙某通过某平台送餐,工作中受伤骨折,被认定为十级伤残。某商贸公司与平台运营方以“众包协议”为由拒绝支付生活保障费。孙某诉至法院,法院联合工会、仲裁委启动“三位一体”联动机制,通过审查用工实质,发现平台通过算法规则对骑手实施严格管理(如强制派单、收入依赖平台订单),最终认定平台企业与某商贸公司构成共同用工主体,促成调解协议:平台企业支付孙某生活保障费1.3万元。双方无争议。

在另一起涉及骑手社保缴纳案件中,骑手田某某入职北京某商贸公司3天后送餐受伤,被认定为十级伤残。该公司辩称未实际用工,并以“雇主责任险投保方为关联企业”为由推诿责任。法院查明田某某与某商贸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且实际接受管理,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责令公司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补助金等共计15.8万元。后该公司主张“按单结算工资”,法院以工伤保险基数核定工资标准,驳回其抗辩。

怀柔区法院民一庭庭长夏阳介绍,新业态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较传统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平台企业通过签订承揽协议、引导注册个体户、协议外包、众包合作等“去劳动关系化”手段模糊劳动关系和用工性质,致使对劳动关系认定更加复杂化;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呈现无社保、无兜底、无议价权的“三无”特征,社会保险缺位、算法管理严苛、收入分配不透明等问题突出,平台算法规则不透明也增加了事实查明的难度;新业态劳动者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举证能力薄弱,有些因混淆“劳动关系”与“合作关系”的法律区别,误签承揽协议后维权无门;网约车、外卖配送等行业因计薪规则不透明,加之劳动者实际工作地、平台注册地、服务器所在地分离,传统“一案一诉”模式难以应对跨区域群体性连锁争议。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为实现“实质解纷、源头治理、权益共赢”,怀柔区法院联合怀柔区总工会、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创新构建“法院+工会+仲裁”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推动新业态劳动争议化解从“末端裁判”向“前端预防、中端调解、末端兜底”全链条转型。数据显示,相关案件审理平均周期由61天缩短至53.7天,平均缩短7.3天,批量化解50余起案件。2024年,涉快递员类案件数量下降趋势明显,同比减少88.9%。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