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建城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至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玄宗皇帝亲赐其名“邕州”,并由邕州司马吕仁主持修建了邕州城垣,后毁于战乱。
北宋皇祐四年(1052),又在原城西北部的五花岭一带营建新城。元丰三年(1080),知邕州、左藏库副使兼合门通事舍人刘初扩建邕州城,因为临近邕江,邕州城平面并非方形,而是像一条游蛇,蜿蜒绵长。元泰定元年(1324),邕州路改名南宁路。但邕州城址不变,只在旧墙基上以土加固城墙。
明代,南宁城进一步扩建,并采用“砖包土”形式,使之更为坚固。清乾隆六年(1741),南宁府大规模修复城墙。城墙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内外以青砖砌筑,中间填以黄土。设东门、南门、迎恩门(即北门)、仓西门、镇江门、安塞门等6座城门,城门上均筑城楼。
1916年,广西军政当局为治理南宁,强行拆除古城西北段部分城墙。此后,随着战乱、城建、拓路等原因,南宁古城墙大部分被拆除,作为护城河的壕沟也被填埋以石土。1927年9月,拆除了南门和仓西门。1936年7月,拆除位于现在邕江宾馆前面的水闸门。1946年1月拆除新西门和安塞门。
所以南宁的古城墙已经被拆没了。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邕江大桥时,在河堤上发现了一段长约80米、高约3米的清代城墙墙基。2005年,南宁对这段古城墙进行全面修护,并按现存城墙规格、式样恢复东段约50米青砖外檐墙、2个马面。维修后的城墙总长112米,高约12米。(桂15,第七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写于2024年7月16日)
本页图片、文字、视频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