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离却语言
风穴和尚因僧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无门曰:风穴机如掣电,得路便行。争奈坐前人舌头不断?若向者里见得亲切,自有出身之路。且离却语言三昧,道将一句来。
颂曰:
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分付,
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一
有僧人问风穴延沼禅师:“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保持沉默,都会涉及‘离’(脱离现象)与‘微’(隐微难测)的两端,怎样才能既不偏离真理,又不陷入执着?”风穴回答:“我常常想起江南三月的景象——鹧鸪鸟在百花盛放的芬芳中啼鸣。”
无门慧开对此评论道:风穴的禅机迅捷如闪电,抓住契机便直接行动。可惜他仍借用了古人的诗句,未能彻底斩断语言束缚。如果能在此处真切领悟,自然能找到超脱之路。现在请抛开语言的玄妙,直接道出一句你的体悟!
颂曰:真正的禅意不显锋芒(未开口前已全然呈现),若执着于言语追问(像口中喃喃不休的求道者),只会暴露你的茫然失措 。
二
风穴延沼禅师(896-973),俗姓刘,浙江余杭人,临济宗第四代祖师,是唐末五代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延沼早年习儒,科举落第后于杭州开元寺出家,初学天台止观,后游历参访越州镜清、襄州华严等禅师,但始终未契心要 。在襄州华严院,他结识临济三传弟子守廓侍者,受其启发领悟临济宗"三玄三要"之旨 。后依止南院慧颙禅师六年,于"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机锋下彻悟 。931年驻锡汝州风穴寺,复兴古刹,得周太祖赐"广慧禅寺"匾额,法席鼎盛二十余载,世称"风穴古佛" 。
其开悟过程充满戏剧性禅机:初见南院时,慧颙以"入门须辨主"勘验,延沼对左膝拍喝、右膝拍喝,当被追问"右边一拍作么生"时,断然答"瞎",展现截断思虑的凌厉 。更深层的顿悟发生在师徒论棒法时,南院示现"棒下无生忍"之威猛,延沼于棒喝交驰中体证"全体大用",彻底打破凡圣分别 。此公案成为临济禅"啐啄同时"的典范,体现师徒间电光石火的机用契合。
机锋承临济"全机大用"精神,常以矛盾语截断妄念,如"嘶风木马缘无绊,背角泥牛痛下鞭" ,用超逻辑意象直指本性。
强调"凡语不滞凡情即堕圣解",主张"楔出楔"式教学,以言语破言语执着 。著名"一尘"公案中,通过"立与不立"的辩证,揭示真俗二谛圆融无碍 。
既有"三玄三要"的体系化阐释,又善用诗偈接引,如"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以意境启悟超越概念 。
作为临济宗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延沼门下弟子首山省念开衍出黄龙、杨岐两大支派,使临济宗发展为"一花开五叶"中最昌盛的一脉 。其语录中"要使天下人开眼,莫教瞎却阇黎眼"的悲愿 ,成为后世禅者接引学人的精神指南。宋初临济宗风席卷天下,实肇基于延沼在风穴寺二十余年的弘化 。
延沼禅师以"道在乘时须济物"的入世情怀 ,将临济禅从"虎骤龙奔"的刚猛转化为刚柔并济的圆融,为禅宗中国化奠定重要基础。其禅法既保持"杀人刀"的峻烈机锋,又发展出"活人剑"的诗意接引,深刻影响了宋代禅林风貌。
三
僧人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
言语与沉默都涉及“离”(超越二元对立)与“微”(精微义理),如何既不陷入偏执又能通达实相?
此问直指禅宗核心矛盾——语言是悟道工具也是障碍。僧人试图用逻辑框架捕捉“不二法门”,却陷入概念陷阱 。
“离”指向超越对立的空性,“微”暗含现象界的精妙运作。以二元思维切割实相,恰如以网捕风 。
提问本身即是对“通不犯”的执着,需以“楔出楔”破除语言惯性 。
风穴答:“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以“追忆江南三月的鹧鸪啼鸣与百花芬芳”作答。以自然意象截断思辨,直指“当下现成”。春景的生机与和谐,隐喻法性如如不动却随缘显化 。
鹧鸪啼(动)与百花香(静)本是一体,暗示“语默”本无对立,执着方成障碍。如四季更替般自然,不假造作即是“通不犯” 。
僧人问“语默涉离微”,原是画地为牢。执著于“离”与“微”的刀锋,恰似文人临帖总想辨出颜筋柳骨,却忘了墨色洇染宣纸时,本无筋骨可寻 。风穴一句“鹧鸪啼处百花香”,如张大千泼墨山水的笔意——云烟漫卷处,青绿与赭石在绢帛上自行吞吐,何需计较皴法疏密?
那三月江南,桃红李白争艳时,鹧鸪偏在无人处啼鸣。声与色本是一体,却总被世人分作两截。禅者的舌头,原该是春溪里的落花,随水流转而不著一痕 。
无门评:“风穴机如掣电,得路便行。争奈坐前人舌头不断?”
风穴禅机如闪电般迅捷,但未能斩断僧人语言执着。
“掣电”之喻:体现临济宗“全机大用”风格,以意象直指心性,如电光石火不容拟议 。僧人若仍纠缠于“如何通不犯”,则如犬逐块,反失本心 。无门反问实为“大死一番”的逼拶——离却语言三昧后,如何体认“不涉离微”的本来面目?
文字如镜,照见的是观者的执念。童子模仿俱胝一指,断指后方知“痛”才是真佛性 。禅者的语言,该是寺院檐角的铜铃,风动时自响,风止时默然成偈 。
俱胝一指能分华山,只因他参透了巨灵神的掌纹——劈山的手势与拈花的手势,原是同一个月亮投在千江的影子 。江南三月的禅机,不在鹧鸪啼、不在百花香,而在你放下此问转身时,衣襟上沾着的那片海棠瓣。
颂曰:“不露风骨句,未语先分付;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不露风骨句”,真如法性无形无相,不可言诠。正如《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 。
“未语先分付”,未开口前,实相已全然呈现。如镜照物,不待言说而显 。“进步口喃喃”,执着追问者陷入语言迷宫,如蚕自缚 。“知君大罔措”,暴露求道者的根本困惑——以思维求实相,恰似以手捉虚空 。
风穴借诗境示现“不二”,正如《心经》“色不异空”以名相破名相 。无门指出“离却语言三昧”的终极悖论——离言者仍需借言离言,如渡河需筏,到岸舍筏 。风穴以诗答问,暗合临济“四喝”中的“探竿影草”——以意象诱敌深入,待其触机自悟 。风穴用春风化雨,临济施霹雳手段,皆指向同一心性 。
“未语先分付”可类比《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暗示超越言诠的未发之境 。“进步口喃喃”则如孔子“予欲无言”,子贡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真谛在默契,非言辞可传 。
真如法性本无“通”与“犯”的对立,执着“不犯”已成大犯 。风穴以“鹧鸪百花”示现“言语道断”的当下,正如庞居士“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饥来吃饭困来眠,即是无上菩提 。
禅者若能于此“转身踏破虚空”,则语默动静无非三昧,百花香中鹧鸪啼,尽是祖师西来意。
四
“学问惟在气象”,真正的禅者从不避讳文字,就像苏轼写《寒食帖》,墨迹枯润相生处,早把“乌台诗案”的劫火化作了笔底云烟 。当我们懂得“口喃喃”原是大罔措,“百花香”自成转身句,方知风穴当年那一句,原是替千年后的我们,预存了踏碎虚空的草鞋钱。
风穴以“鹧鸪啼处百花香”回应“语默涉离微”之问,与“翠竹黄花”公案共享同一禅机内核——现象即法身。牛头宗主张“草木合道,无情有性” ,恰如江南春色中鹧鸪啼鸣与百花芬芳本自圆满,无需强分语默(言语与沉默)、离微(超越与精微)。慧忠国师曾以《华严经》“佛身充满法界”证翠竹即法身 ,此与风穴借自然意象示现“不二法门”异曲同工。二者皆指向即事而真的禅观:黄花非般若外另有般若,鹧鸪啼处本自具足菩提。
有静坐禅,也有山水禅,有静中禅,也有动中禅,有看话禅,也有默照禅,语默涉离微,不二中超拔。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致广大处尽精微,
鹧鸪啼处百花飞。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