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倍显微镜下,“8”字收笔处有个微小的颤动
四月春深,甘棠苑里的古树缀满琼英。小棠站在纷扬的花瓣雨中,指尖抚过记载着召公听讼传说的石碑。三千年前,这位贤者在此甘棠树下明断是非。《诗·召南·甘棠》有诗句:“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史记·燕召公世家》也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同‘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那天,司法鉴定人小棠收到一份特殊的案卷。农民工老马起诉雇主拖欠工资,关键证据是张对账单,末尾的“已付8万元”是争议的焦点。蹊跷的是,两级法院均采信了某鉴定机构“字迹形成时间无差异”的结论,驳回了老马的诉求。
小棠办公桌上的那本《笔迹检验》已经泛黄,书页也因经常翻看而变得卷曲。翻开的那页书上“从字迹笔画、多画相连、字间关系乃至篇章布局,领悟到行笔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伸缩进退、腾越起落的运动过程”画上了横线,以示这句话的重要性。十年前笔迹检验的课堂里,老师就曾说过,观察笔迹时,脑海里要从笔迹中还原出书写人起笔、行笔、收笔的4D效果。
此刻的小棠仔细翻看着案卷里的检材,这是一张粉红色的无碳复写纸,上面记录了两年来老马和雇主工资结算的情况。
“检材的最后一行,行距不正常,呈现出向上约25度角倾斜。”小棠有了这个发现后,突然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个案件。她迅速打开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导入数据模型筛查,对比近三年的同类案件。她发现两年前的一起变造文书案件中,就有添改字迹与原文字的内容不连贯,文字位置、间距、大小、布局异常的情况。是呀,受原有字迹内容、空间限制,添改文字的位置、大小、字符间距、疏密程度等布局的影响,特征容易出现异常。
小棠将泛着红光的复写单据举向阳光进行透光检验,检材字迹笔画清晰可见,并没有刮擦痕迹。她将单据又放回桌面,打开了手电筒进行侧光检验。当斜射的手电筒光线照在纸面上,那个“8”字尾端的墨迹忽然如游丝般断裂,这让小棠的动作突然顿住。无碳复写纸是利用微胶囊技术,在纸张上涂布特殊的化学药剂,当压力作用时,微胶囊破裂释放出染料,从而实现复写功能,而墨迹忽然断裂是怎么回事?
小棠又将这张复写单据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200倍显微镜倍率下,电脑屏幕上这张单据其他的笔画里有细小的红色物质,而“8”字笔画的纤维间隙里,却泛着群青色的微光。
当文检仪启动时,整个办公室陷入深海般的寂静。选择490nm激发光波长、680nm接收光波长,启动红外荧光光源照射,清晰可见对账单中数字“8”在“3”添加部分笔画对荧光吸收、反射的程度明显不同。当红外荧光扫过最后一行字迹,显示屏上的墨痕竟如晨雾消散。小棠的心扑通扑通直跳——同步书写的字迹会留下均匀的背染,而事后添加的墨痕,在多联复写单据上的字迹就像候鸟偏离了迁徙路线。
小棠再次打开显微镜反复观察,忽然发现“8万”的“8”字收笔处有个微小的颤动。她突然意识到什么,查看了5年前老马填写的旧票据。在痕检仪下,历年单据的复写纸压痕深度呈现规律性变化,唯独这份检材最后一行压痕的色彩变化较大。
她连夜绘制出《特征比对表》,红色相同点和蓝色差异点的标注在午夜绽放成甘棠花的形状,那个被篡改的“8”字终于现出原形:原本的“3”的重描痕迹,在岁月里发酵成贪婪的果实。
黎明破晓时分,小棠直奔建筑工地。在堆满水泥袋的工棚里,她让老马、雇主和雇主的财务人员分别书写“已付8万元”,以及数字“8”和“3”。当笔尖划过纸面时,某个特定角度的顿笔与争议字迹一致——那是曾经手部受伤的财务人员形成的书写习惯,绝不是别人所能模仿的。
再审法庭上,小棠作为检察机关鉴定人出席,她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检验的过程。当修改痕迹如年轮般层层显现,旁听席上的老农突然掩面而泣——当年的对账单竟然是这样被篡改的。这一演示激起了法庭上最大的涟漪,每一个人的心海都激荡不已。
暮春的风掠过办公楼,小棠望着窗外摇曳的甘棠树,想起老师曾说的话:“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每个字迹都是时光的拓片,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笔迹的真相。树影婆娑间,仿佛又见三千年前的召公正在树下抚卷,而我们的故事,不过是古老长河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检察院)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