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精松,这位从湖北石首走出的军事将领,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建国后不可多得的将才,刘精松上将曾在援越抗美战场上,英勇作战,对兵团作战与多兵种协同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军旅生涯,堪称传奇,记录了他从普通一兵到高级将领的传奇历程,两次获越级提拔,尤其是在1985年被破格提拔为沈阳军区司令员,更成为他人生的转折。
1933年7月,刘精松出生于湖北省首市石首市高基庙桥堰提村,在战争年代,刘精松的叔伯被枪杀,而他也被日军抓走,差点被枪决,之后他在解放前考入石首中学读书,
因此在解放战争后,刘精松毅然报名参军,1951年,刘精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考入齐齐哈尔第一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至第一机械化师教导营迫击炮连任排长,第一机械化师是我军重点建设标杆师。
刘精松一贯以“团结、勤奋、正派、从容”的精神自勉,经过军校培训和在实践中的勤奋努力,他熟悉步兵、炮兵、高射炮兵、装甲兵等兵种的技术知识,会开炮,能驾驶坦克、装甲车、汽车和摩托车,具备指挥陆、海、空诸军种联合作战的能力。
1956年,年仅23岁的刘精松破格给提成为坦克团高炮连连长,1965年,刘精松跟随解放军第二批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他率领部队克服恶劣天气,指挥高炮连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击落击伤美军飞机12架。在作战和工作中,他5次立功,17次受到各级奖励和嘉奖,成为了著名的战斗英雄。
回国后,凭借刘精松的突出表现,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他44岁升为190师参谋长,45岁担任190师副师长,47岁升任190师师长,50岁直接晋升为64军军长。
1985年,刘精松荣升沈阳军区司令员,同时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和平时期,焕发部队战斗精神。
刘精松提交申请,希望南下与广州,南京军区进行深入交流学习,自1985年以来,刘精松组织指挥2万人以上的诸军种参加的联合军事演习10余次,为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化战争,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此,刘精松指出:“要久久传承和弘扬人民军队的建军经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历史经验是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
在1987年5月的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中,刘精松亲自指挥沈阳军区,连夜抢救疏散群众,出动汽车880辆,飞机53架,连续作战28天,才扑灭了这次火灾,为国家减少了很大的损失,为此邓小平还特意通报嘉奖全体灭火指战员。
1988年,解放军实行新式军衔制度时,55岁的刘精松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又一次肯定,面对诸多殊荣,刘精松上将表示:“人这一生不要奢望留下什么美名,但不要留下骂名。”
1992年,刘精松卸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职务,随后被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兰州军区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4年,61岁的刘精松晋升为上将,这是对他军事生涯的最高褒奖,刘精从从一名迫击炮排长成长为我军最年轻的大军区司令员。
1995年,他被调任南京军区政委,直到1997年,他调任军事科学院院长,1998年刘精松退居二线,晚年的他一直强调:
“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