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里(严格来说是前员工,被裁离职了)员工发帖:自己前几天回老家办事,找同学咨询帮忙,谁知道对方已经是某单位的副局长啦。
接着就是好一阵唏嘘,自己和同学一个村的,一同参加高考。自己考上211大学,对方本地普通二本。如今15年过去,自己被裁在家待业,每天为房贷和生活成本发愁。反观这位同学,媳妇重点高中教师,一儿一女生活惬意。
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选择大厂是否正确。
其实,这位网友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前15年,你在大厂挣得钱要比老家同学高了不少。只不过大多数人把挣来的钱用在买车、买房上了。而老家这方面的需求就很少。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
县城体制内普通打工人,不考虑升职加薪,假设每年收入10万,工作30年,总收入300万。互联网大厂打工人,不考虑升职加薪,假设每年收入40万,工作15年(扣除中间失业、换工作等空挡期),总收入600万。
600-300=300万,这就是两个工作的总收入差别。
然而,这300万对很多大厂人来说,也并不会让他们变成富翁。就像前面提到的,一线城市,买房成本很高。比如:在北京买房,稍微位置好点,最起码也得500万以上。买一套房甚至要掏空双方父母的积蓄,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贷,未来的人生不能有一点差错。还有不要总听别人说,进入大厂干个几年就能年薪百万。就拿身边人来说,工作5年以上,年薪不到百万的占绝对多数,这还是税前。
但在县城,100万就能买到大平层,位置还很好(很多小县城,6、70万都能买到不错的房子)。这样一算,多出的这300万真的不算什么。但为了这多出来的300万,需要付出的代价却太大了。长时间处于高强度、高压的工作状态,每天神经紧绷,永远担心失业的不安感如影随形。一旦失业,收入锐减,焦虑、迷茫、恐慌就会接踵而至。并且,收入越高,往往意味着工作占据生活的时间越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越少,长期的过度劳累也会让身体亮起红灯。
人到中年,除非你事业有成,否则人在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之后,才会发现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是最重要的。稳定的收入,带来的是稳定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这种稳定,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风浪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而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最后,再多说一些。观察大厂身边的同事,大多数人学历至少211,家境一般,小镇做题家出身。他们在老家小县城上学时,班里的“尖子生”,老师眼中的宠儿。然而,来到大城市工作后,却卡在中间,不上不下。买不起好房子,想买车却排不到车牌,不敢辞职、不敢躺平。为了养家,每天都在为赚钱奔波。一线城市的繁华也与他们关系不大,奢侈品店没进去过几次,人均几百的餐馆去的次数多了都让人肝疼。或许有人会说,大城市孩子起点高,但要明白,好的环境、好的教育哪样不是需要用钱堆起来的?而他们却是大城市里最普通的一批人。
综上,与其说是羡慕老家的同学,不如说是向往那种生活方式罢了。有车有房、结婚生子、没有贷款、工作稳定。他们拥有最简单的快乐和烦恼,日子过得踏实又安稳。
作者:佚名。编辑: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