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作为全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基础教育质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根据《2023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县域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2.7%,其中杭州建德市、宁波宁海县等12个县(市)该比例超过95%,与杭州、宁波主城区教师学历结构差异不足3个百分点。

这种师资配置的背后是浙江自2016年起实施的"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全省统筹教师编制、建立"银龄讲学"计划等政策,有效解决了县域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以台州天台县为例,2023年该县公开招聘的86名中小学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41%,较五年前提升26个百分点,县教育局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200万元用于教师赴浙师大、杭师大等高校研修,形成了"县域教育生态闭环"。

从教育投入来看,浙江县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自2020年起已实现城乡统一,2023年小学、初中分别达到每年1500元和2000元,较国家标准高出40%以上。温州永嘉县教育局2024年预算报告显示,教育支出占全县公共预算支出的28.6%,其中课后托管服务专项经费达3800万元,覆盖全县9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这种投入力度使得县域学校能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如绍兴新昌县澄潭中学开发的"1+X"托管模式,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根据兴趣选择编程、航模等32类素质课程,该校2023年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比例仅为7.2%,远低于全省平均的23.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3年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报告》显示,浙江县域校际差异系数为0.32,达到国家优质均衡标准。

培训机构在县域的生存困境折射出教育生态的结构性变化。浙江省"双减"监测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县域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较2021年减少89%,现存机构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不足35%。金华浦江县教育局2024年春季突击检查发现,当地23家培训机构中有17家存在"超纲教学""虚假宣传"等问题,部分机构聘用的大专学历教师时薪仅40元,教学能力与学校教师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现象与县域家长的教育认知提升形成反差,丽水缙云县2023年家庭教育调查显示,78.6%的家长认为"学校教学已能满足升学需求",该县壶镇中学通过构建"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将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督导的频次提升至每月2.8次,形成对校外培训的天然制约。

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削弱培训班的必要性。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24年跟踪调查发现,县域初中生日均自主学习时间达2.3小时,较城区学生多0.4小时,这种差异在重点高中升学群体中更为显著。

衢州江山市教育局的实证研究显示,2023年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中,72%的数学高分获得者主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分层作业系统"和"错题智能推送"实现提升,仅有9%的学生参加过课外补习。宁波象山县推出的"海岛学子成长计划"更具启示性,该县26所乡村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学生自主组建学科兴趣小组的比例达83%,2023年中考平均分反超城区学校1.7分,印证了《中国教育报》"内生动力比外部灌输更有效"的论断。

从教育公平视角审视,过度依赖培训班可能加剧县域教育失衡。浙江省财政厅2023年专项审计发现,家庭月收入低于8000元的县域家庭中,有34%因支付培训费用导致教育支出占比超15%,这与其获得的政府助学金形成资源错配。

相比之下,温州乐清市推行的"教育共富"工程更具效益,该市将原用于补贴培训的3200万元转为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5G同步课堂使农村学生每周接受城区名师授课6课时,2023年农村学校省级重点高中录取人数增长42%。

这些实践印证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县域教育发展报告》的核心结论:当县域建立起"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支撑、社会为补充"的教育生态时,校外培训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在浙江已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当下,回归教育本质才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正途。

还有家长吐槽,浙江小县城的学校老师基本拥有编制,实力堪比大城市的人才,但浙江小县城外面的培训班几乎没有编制,很多甚至专科毕业,纯粹为了赚家长的钱。其次,很多孩子厉害,完全是依靠自己,而非培训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