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罚单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中国化妆品》杂志 | 杜飞
2025年4月中旬,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让化妆品行业的“隐秘角落”再次浮出水面。
根据处罚信息,广州珍颜堂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予以行政处罚曾提供2kg料体和1kg卷膜给李茂明(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并委托李茂明灌包生产涉案“水植莎焕颜莹润植萃水(标称限用日期:20261103,备案人/生产企业:广州珍颜堂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净含量:5g)”400包,该公司被罚款5万元。
在近两年的监管部门行政处罚信息中,“李茂明”的名字已多次出现,成为美妆行业“地下灌装”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多家化妆品企业VS一个“代工黑户”
栽在该无资质个人身上的企业不只一家。
2024年12月1日,广州中樱化妆品有限公司因私自将受委托的30万条原料灌装工序生产订单(YESSCA睡眠面膜),委托给了未取得相应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个人(李茂明)进行灌装,被监管部门合计罚没款约44万元。
委托人广州诱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虽曾明确表示“对于中樱公司擅自将其委托生产的产品委托给不具备生产资质的工厂(李某明)生产的行为毫不知情”,依旧因“未对被委托方的生产活动监督”被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予以7.22万元的罚款。
2024年11月,广州雨蝶化妆品有限公司被合计罚没近37万元。该公司生产了754kg“晶珠本草○R沙棘舒缓睡眠面膜”半成品,后将半成品发往李茂明处,在未取得相应化妆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灌装加工。收到李完成的151500包(规格:5g)小包装产品后将4965盒成品再运回本厂址组装生产。
据《中国化妆品》杂志查找整理,在李茂明所在地址完成灌包的公司还有广州诺德丽诗化妆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7月1日被罚没12.3万元)、广州乐蜂化妆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13日被罚没10.5万元)、广州盛欣化妆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6月11日被罚没12.8万元)等,罚款数额均超10万元。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化妆品企业本身具备生产合法资质,却因为赶工期、节省成本或不具备某环节(如灌装)的资质,而将生产环节部分外包给无证作坊,最终因质量问题或监管抽查而“暴雷”。
铤而走险的生意经:
无证灌装为何屡禁不止?
“李茂明”并非某个特定人物,而是化妆品行业无证灌装作坊的典型代表,他们通常藏身于城中村、郊区民房或临时仓库,以极低的价格承接品牌方的灌装、分装业务。
既然正规企业拥有生产资质,为何还要冒险找“李茂明”们代工?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1. 成本压缩。正规化妆品灌装需符合GMP(良好生产规范)车间标准,环境控制、人工、设备维护等成本较高。而无证作坊省去了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合规备案等环节,报价往往只有正规工厂的几分之一。例如,上述公司之一委托李茂明灌装的精华霜、精华液与素颜霜,行政处罚信息中显示,李所收加工费平均为0.038元/包,灌装163278包的加工费实为6204.5元,成本不可谓不低。
2.规避费用与流程。现行化妆品管理制度下,一些化妆品企业为了利益钻备案制漏洞,备案时送检合格样品的检测报告获得批号后,量产时却偷工减料或违规外包,实际生产环节监督薄弱。正规受托企业需定期接受药监部门检查(如飞行检查),委托无证方则可以逃避这些流程,减少合规支出。
3. 赶工催生“灰色操作”。直播电商、社交平台种草等模式要求品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但正规工厂排产周期通常较长。为应对节日档期或促销节点造成的临时性订单暴增情况,部分品牌选择“灵活代工”——找无证作坊加急生产。
来源于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中的非法灌装地址/百度地图
谁在付出代价?
一条灰色产业链的三重反噬
在化妆品行业,这种“合法备案+非法灌装”的分段生产模式,短期看似有利可图,长期却对行业生态造成深远破坏。
(1) 企业层面:罚金、品牌声誉双杀
近两年间,在李茂明处非法灌装的企业被予以行政处罚金额普遍在5万到45万元间,且可能面临产品召回、库存销毁等额外损失,可谓得不偿失。而案件一旦被曝光,消费者对企业和相关品牌的信任度骤降。
(2) 行业层面:劣币驱逐良币
合规工厂因成本高、周期长,加工成本与“黑作坊”相比更高,部分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国货美妆逐渐向高端市场迈进的当下,此类负面事件更会致使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质量存疑,加剧市场信任危机;而长期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企业研发投入受限,难以通过技术升级突破同质化竞争困局,本土品牌高端化进程受阻,中低端市场也面临份额流失风险。
(3) 消费者层面:安全风险难以预估
化妆品无证灌装环境差,产品易受污染,微生物超标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感染等问题。
而由于分段生产的链条不透明,消费者发现问题后,企业常以“假货”为由推卸责任,维权困难。
CCR观点:
“李茂明”们的存在,折射出美妆行业高速增长背后的乱象。随着监管趋严,追溯管理强化和消费者认知提升,依赖地下代工的模式注定不可持续。
品牌若想长远发展,必须建立透明可控的供应链,否则等待它们的不会是“节省的成本”,而是更高的违规代价和市场淘汰。毕竟,在化妆品行业,信任一旦崩塌,重建的难度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