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之前,希望您可以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获得更深入的参与体验,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靖康之难,山河破碎,他一路向南奔逃,最终成为南宋王朝的开创者。
三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他勤勉治国,却在五十五岁之际主动退位,将皇权交给了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远的太祖后人。
赵构的一生
要真正理解赵构,就必须追溯到“靖康之变”那场几乎摧毁赵宋王朝的巨大灾难。
那段经历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它不仅让他意外登上了皇位,成为皇室南迁后的唯一支柱,还让他深刻认识到,权力是生存下去、掌控自身命运的唯一保障。
这种对权力的认知,几乎贯穿了他之后的所有行为。南宋初立之时,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外部有金兵时刻威胁,不断南下侵扰;内部则叛乱频发,人心动荡不安。
他自己也曾被迫四处逃亡,过着颠沛流离、不知明日能否安身的生活,极为狼狈。苗傅和刘正彦发动的兵变,虽然只是他早期遭遇的众多危机之一,但也足以让他警觉,皇权并非绝对稳固。
后来,像岳飞这样的勇猛将领崭露头角,确实给金国制造了不少麻烦,但赵构心里也明白,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同样可能成为皇权的潜在威胁。
长期的内外压力,让这位四十多岁的皇帝身心俱疲。
金国后来撕毁协议,再次大举南下,这无疑加重了他的忧虑,也成为促使他考虑退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曾向大臣坦言,处理朝政这一摊事,已经让他感到厌倦。
这时,他或许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宋徽宗,徽宗当年退位当太上皇,虽然结局不佳,但“太上皇”这个身份本身,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既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又能巧妙避开政治漩涡的核心。
更何况,在靖康之变以及南逃途中受到的惊吓,让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他曾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可惜早早夭折,无人继承,这成了他心中一个巨大的隐痛和焦虑。
就在此时,民间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声称“太祖之后应再掌天下”,甚至连宫中的隆祐太后也讲述了一个相关的梦境。
这些传言和梦境真假难辨,但无疑为他选择太祖后裔披上了一层“天意”的外衣,使他的退位决定显得更加合情合理。当然,他也可能考虑到,万一将来再遇危机,效仿父皇旧例,禅位可以将棘手的问题留给新皇帝。
恭顺背后的渴望
对于赵昚而言,这一切完全出乎意料。从一个与皇位毫无瓜葛的宗室子弟,一跃成为帝国继承人的候选者,其中的心境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被宗室赵令畤从众多太祖后裔中挑选出来,与另一个孩子赵伯浩一同送入宫中,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赵构对继承人的考察以严格甚至苛刻著称。
据说有一次,赵构故意观察两个孩子对猫的反应,赵伯琮表现得沉稳,而赵伯浩则显得有些急躁冲动,这件事或许让赵构觉得,前者更符合他心中那个“易于驾驭”的继承人形象。
进入宫廷后,赵构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近乎严酷的观察与考验。赵构曾多次为他改名,从伯琮到瑗,再到昚,每一次更名背后,都隐藏着赵构复杂的审视心态。
赵构还要求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不仅是对其文化素养的检验,更是对其服从性、耐心和谨慎程度的测试。
据说赵构要求他临摹五百遍,结果他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七百遍,这种超额完成任务的态度,显然是为了讨好赵构。
还有一次,赵构赐给他十名宫女,他对待这些女子如同对待父皇的嫔妃一般恭敬,丝毫不敢越界。
他深知,作为太祖后裔,自己根基浅薄,继位必须依赖赵构的支持。
即使后来真的登上帝位,他也必须继续对这位太上皇表现出最大的尊重,因为赵构的权威依然笼罩在朝廷之上,他所能做的,就是在这种潜在的约束下,谨慎地行使权力。
权力棋局中的棋子
从朝臣和宗室的角度来看赵构的退位和选嗣,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宫廷内外,关于继承人的选择,“太祖之后应再掌天下”的说法,以及隆祐太后的梦境,都是人们私下议论的话题。
许多人心里都清楚,赵构选择养子,尤其是选择与自己血缘疏远的太祖后裔,并非仅仅因为“天意”或个人情感。在权臣秦桧权势鼎盛的时期,谁都看得出,立储这步棋也是赵构用来牵制秦桧的一张牌。
一个未来的皇帝,即使只是名义上的,也足以让权臣有所忌惮。
等到秦桧去世后,赵构又迅速收养了另一位太祖后裔赵璩,让他与已经成为太子的赵昚形成某种平衡,这种帝王心术,朝中老练之人自然心领神会。
负责执行选嗣任务的赵令畤,虽然被认为“不问政事”,但他严格按照赵构的意图办事,最终选定了赵伯琮(赵昚)和赵伯浩这两个孩子。
宫中那次著名的“猫事件”,不论真伪,至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赵构选嗣标准的揣测,稳重比才华更重要。
朝臣们也明白,太祖后裔与太宗后裔在朝中的势力根基截然不同,选择前者意味着新皇帝几乎没有外戚或宗族势力可依靠,只能完全依附于赵构。
赵构退位后,虽然搬到了德寿宫,过上了看似悠闲的生活,每月领取高达四万贯的丰厚俸禄,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并未真正放权。
赵昚需要定期带领群臣去向他请安,在对金和战等重大决策上,最终拍板权依然牢牢掌握在赵构这位太上皇手中。
历史学家的审视
当我们以现代的眼光,透过层层迷雾重新审视赵构的退位时,政治算计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动力。选择与自己血缘疏远、势力薄弱的太祖后裔赵昚,而非根基可能更深的太宗子孙,根本目的就在于确保新皇帝更容易被控制,从而延续自己的影响力。
赵昚的继位合法性高度依赖赵构的认可与支持,这使得赵构即使退居幕后,也能牢牢掌控朝政大局。
退位对赵构而言,更像是一种精心策划的风险规避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他既借鉴了父亲徽宗退位的形式,又吸取了其失败的教训,试图构建一个既能享受太上皇的尊贵与安逸,又能规避执政风险,同时还能继续掌握实权的理想模式。
从结果来看,他相当成功。他通过一系列操作,包括利用养子来制衡权臣,再用另一个养子来制衡太子,以及在选嗣过程中偏爱性格沉稳、易于控制的人选,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对权力的高度敏感。
信源:赵构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 2022-05-16
信源:《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