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3 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华二紫竹与华二附初、紫竹小学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教育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 —— 馆校联动下的科学教育新范式,正以多元融合的姿态,书写着教育的新篇。
晨光初照,华二附初的昆虫展馆化身为知识长廊,在由上海自然博物馆指导策划的“城市昆虫特别展览”中,十多幅学生自主制作的思维导图整齐陈列。在这里,生物老师刘雅清与语文老师段熙带领三十多位同学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同学们或热烈讨论、彼此评价,或聆听指导、凝神思考,或共同探究、一起创作,课堂氛围热烈而融洽。
这是该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扇动时光的翅膀》中的一节研讨课。本节课以“昆虫翅膀起源与飞行演变”为研究主题,设置三个递进式学习任务,展现“做中学、学中思”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实证精神和创新能力。
该课程结合了语文、生物、美术等跨学科知识,摒弃传统的知识传授,采用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化身小小策展师,在策展布展的过程中,深度领略文学、科学、艺术的融合,培养多元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课程也是华二紫竹、华二附初“经典阅读工程”深耕七载后的又一创新成果。华二紫竹、华二附初校长,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理事长施洪亮致欢迎辞,阐述学校以阅读节为载体创新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强调“科普阅读 + 场馆学习 + AI 赋能”育人模式,并表明学校将持续深化融合模式,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不懈努力。
上海科技馆馆长、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科学副校长倪闽景、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主任龚耀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小勇全程参与听课评课。近百位闵行区和集团内相关教育工作者现场参会,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
在专家发言环节,倪闽景馆长凭借其深厚的知识底蕴,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昆虫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了昆虫翅膀的起源及飞行能力对现代飞行器发展的影响。他着重指出这次阅读对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然演化对科技创新的启示及馆校合作的创新实践。龚耀昌主任则肯定了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提出科学教育实施路径,强调构建 “课程 —— 教学 —— 评价 —— 教研”四位一体支持体系。
一路之隔的紫竹小学里,学生们也将积累的知识转化为了一场精彩的昆虫展。由上海自然博物馆支持的昆虫展中,除了馆方提供的专业展品,还有许多孩子们自己的“藏品”。走廊里陈列了100 多件栩栩如生的蝶类、蛾类、植物标本,每一件都凝聚着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 —— 这些展品均由学校的 "小小博物学家" 亲手制作。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还将观鸟经历改编成悬疑剧本,为科普教育注入了戏剧性与趣味性。
当天在紫竹小学全新落成的 "虫趣生境园"更是将科学教育推向了全新维度。谁能想象,这座溪流潺潺、繁花似锦的生态园地,从设计到管理都是出自小学生们的灵感?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间,学生们可以沉浸式观察昆虫与植物的共生奥秘,在自然课堂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脉动。
开园仪式上,师生们与上海博物馆的昆虫专家共同在透明穹顶下放飞数百只彩蝶,翩跹的蝶群为这座充满生机的校园增添了更多灵动。正如蒋方叶校长在开园仪式上所言:“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仪式现场,紫竹小学与韩国釜山鸣浩学校缔结合作关系,双方携手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国际视野的 Z 世代文化小使者,让教育的边界在自然探索与文化交融中不断拓展。
就在 “虫趣生境园” 蝶影翩跹的同一时刻,华二的院士讲堂内座无虚席,此起彼伏的掌声与热切的讨论声,将校园里的科学热潮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科学院院士禇君浩教授走上讲台,以《漫游红外世界放飞科学梦想》为题,用妙趣横生的讲解带领学生们穿越光谱的迷雾,探索红外世界的奇妙奥秘。他还特别准备了自己泛黄的学习手册,娓娓道来曾经的成长故事。禇院士勉励青少年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既要永葆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要肩负起推动科技进步的时代责任。
本次科学教育探索实践获得了上海自然博物馆、闵行区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方支持。从科学阅读的文字世界到真实可触的生态园地,从跨学科实践到跨国界合作,这场馆校联动的下的创新科学教育探索,不仅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更是为构建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生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