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北航附小”)共同承办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高质量实施创新实践研讨会”在北航附小举行。

活动当日,北航附小同步开放9节课内课程与5门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以全学科覆盖、全学段展示的立体样态呈现学校的“小航家”课程体系,以及“学科纵向贯通、‘五育’横向融合”的育人生态图景。

语文学科依托学校“三阶四维”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认知层—体验层—创造层),课内以诗词教学筑牢文化认知根基,课后服务拓展实践场域,推动学生从“文化理解”迈向“价值认同”,最终实现“传承创新”的育人目标;综合实践学科《隐身飞机设计师》作为特色课例,课内聚焦设计制作,课间延伸放飞体验,课后开展改进创新,助力科学素养在“学—做—创”的闭环中悄然生长……这些课例以核心素养为锚点,打破课堂与课后的时空界限,构建起“知识传授—实践应用—创新迁移”的立体化培养链条,让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落地生根。

课间铃声响起,校园变身由“品德、智慧、体能、美学、劳动、情绪”六大空间站构成的成长磁场。1600个花样沙包供学生自由挑选,传统游戏在个性化体验中焕发新活力;1620件益智学具分布于各楼层公共区域,随时触发思维挑战;空灵鼓、尤克里里等乐器体验区成为艺术表达的舞台,鼓励学生即兴创作;特色海陆空活动基地里,月球基地搭建、智能小车操控、太空育苗实验等项目同步开展,将科技探索融入日常实践……

北航附小坚持“自由选择、自主管理、自创乐趣”的课间理念,解锁课间15分钟蕴含的成长密码,让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场景。这种“人人有选择、处处可体验、时时能成长”的课间生态,不仅为学生提供身心调适的“能量充电站”,更构建起浸润式的全人发展场景,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收获尊重、体验乐趣、发展个性。


北航附小学生带来课后服务成果展示

在活动的主会场,北航附小学生带来课后服务成果展示。同时,一场市区校三级协同的育人对话拉开帷幕。

北航附小校长李兰瑛结合学校“航文化”特色进行了“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视域下‘小航家’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主题报告。李兰瑛指出,学校在课内、课后构建了“小航家”四航课程体系,横向贯通,纵向进阶,通过阅读浸润、科技塑智、实践赋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间15分钟,学校打造六大空间站,与“贯通式”课程体系互通有无、互为补充,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深度回应儿童成长需求,重构校园育人场景。

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等多位学者肯定北航附小的改革探索。(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钰 通讯员 董丽菡 唐嘉靖)

作者:刘钰 董丽菡 唐嘉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