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竞速三大农业新赛道:特色种源、生物制造、现代设施农业

三“谷”联动“爆点”蓄势待发

支撑引领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试点,全市还将布局三个涉农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

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正在申请一项国内未有先例的农药登记证书——RNA(核糖核酸)生物农药。

这是农业生物制造的细分领域之一,类似于人类医学的靶向治疗,具有无毒、环保、精准施治的优势。在2024年浦江论坛上,硅羿科技凭借这一技术拿下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卓越奖。

科技浪潮奔涌,上海农业正瞄准三大方向——特色种源、生物制造、现代设施农业,全力“奔跑”。数据显示,在今年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中,这三大新赛道相关项目资金占比达到70%。

大模型按下育种“加速键”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对上海而言,布局“小农业,大市场”的战略核心在于科技。目前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62%,居全国首位。

在特色种源领域,上海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单倍体诱导等,突破生物育种底盘技术,建立快速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创制或改良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此前的探索已显现效果。浦江国家实验室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同打造了国内首个生物育种大模型“丰登”,打破过去育种信息缺乏统一平台、数据知识“孤岛式”分布的局面。这一模型可通过自主学习,发掘生物、遗传、气象及土壤间的复杂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具有品种选育、农艺性状、栽培技术等领域的解答能力。

目前,这一模型可自主完成类似人类的联想推理,根据观测结果完成初筛,进而大幅精简需要进入实验室检测的植株,从而给育种按下“加速键”。

“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将RNA生物农药列入优先发展规划。RNA生物农药被视为农药的“第三次革命”,孟山都、拜耳、先正达等农化巨头已抢先布局。

而在上海,这一生物制造的产业“爆点”正蓄势待发——

硅羿科技主持制定了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的产业化标准,创制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并在上海建成国内首条原药中试生产线,目前正在申请农药登记证书。

三“谷”各有使命协同联动

三大新赛道的培育,需要物理上的承载地。

细数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诞生地,不少都来自正在打造的农业三“谷”——浦东“张江种谷”、奉贤“上海农业科创谷”、崇明“长三角农业硅谷”——它们各有使命,协同联动。

有着“世界级生态岛”之称的崇明,此前已有一定技术沉淀,落地了正大崇明300万羽蛋鸡场、上海崇明智慧花卉园等对标世界一流的农业项目,如今依托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将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和生物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高端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植根于科创土壤之中的“张江种谷”,以种业创新为重点,核心项目在三灶园区孵化园落地生根,老港园区的万亩示范基地集聚种源科技产业化重大项目,以开展优质种源示范种植为发展定位,东滩高标准农田项目及上海国际花卉交易中心项目为园区带来多元化产业支柱。

在聚焦美丽健康产业的奉贤,上海农业科创谷在服务农业之外,结合当地产业特色重点发力,计划打造数个新质产品制试区,以东方美谷(化妆品)、南桥镇(生物制品)、金汇镇(健康食品)、庄行镇(智能装备)等承载新质产品试验功能。

“通过三‘谷’联动的科创空间体系,共同支撑引领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试点创新发展。”市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介绍,今年三“谷”计划各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涉农科技企业,市级层面将出台支持政策,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三“谷”入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围绕企业需求出题答题

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是在建好承载地之外,发展新赛道绕不开的另一话题。

在农业领域,长期以来科研与经济生产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往往是“专家出题、专家答题、专家评价”,成果转化应用的效率亟待提升。

如何围绕企业需求出题答题?首先是摸清诉求。上海率先建立并完善涉农科技企业库,遴选创新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入库培育,形成常态化对接机制。目前,上海涉农科技企业库在库企业6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90家。

“力争今年在库企业数量超过700家,实现分类管理。”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沈悦提到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以往全市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主体以科研单位和高校为主,企业占比不多。今年,企业申报的需求数量首次超过高校,与科研单位总体持平。

此外,市农业农村委通过调研、路演等方式,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双向对接。目前,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已在上海创设发布了12项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产品,不少企业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去年6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还将布局3个集聚区,培育一批涉农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鼓励涉农科技型企业联合研发机构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牵头开展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引导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冯志勇提出发展目标,今年全市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5家,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少于10家。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束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