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2016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以“粮改饲”项目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原则,兼顾南北疆农牧业现状特点,以畜定需,以需定种,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优质饲草料种植收贮等工作,对提高牛羊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饲草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成效。

五措并举强管理 资金保障促实效

一是自治区高度重视粮改饲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确定1名分管厅领导亲自抓,饲料饲草处具体负责落实,自治区畜牧总站与自治区优质饲草产业技术体系作为技术支撑。

二是在项目任务资金分配上,综合考虑各地(州、市)上年项目资金兑付情况、饲草种植面积、以及申报需求,按一定比例测算资金,坚持兑付快的多支持,兑付慢的少支持,多申报多支持,少申报少支持。

三是在项目实施中,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加强监督和指导,每年从8月底开始,督促指导各地抢抓农时,做好青贮玉米、苜蓿等收贮工作,同时建立周报制度,及时掌握收贮进度,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四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各地开展实地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资金,保证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作,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10月起,每周定期调度各地项目资金兑付情况,督促各地尽早兑付资金。

五是强化政策联动,保障全区饲草供应。2025年,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资金,用于支持优质饲草新品种引种试验评比、百千万亩优质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示范、风沙地苜蓿种植示范推广、抗旱、耐盐碱饲草种植模式推广等,充分挖掘盐碱地等土地资源种草潜力,拓展饲草产业发展空间,增加优质饲草供给能力。

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模式

自治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的原则,兼顾南北疆农牧业现状特点,先后探索形成了“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一年两熟模式、“两灌一保”沙地种草模式、“草-畜-粮”盐碱地生物治理新模式、棉花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等,多措并举增加饲草供应。

“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一年两熟模式

南疆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推广种植“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一年两熟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还能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和经济效益。以1亩地为例,小麦亩产平均450kg,秸秆平均450 kg,青贮饲料3吨。以市场价小麦2.4元/kg,秸秆0.7元/kg,复播青贮玉米0.3元/kg计算,1亩地可产生经济效益2295元。

“两灌一保”沙地种草模式

“两灌”是指在苜蓿生长的两个阶段采用两种不同的灌溉方式,第一个阶段是建植至出苗后90d,采用微喷方式灌溉;第二个阶段是成苗以后采用地下滴灌的灌溉方式。“一保”是指利用小麦茬进行苜蓿免耕保护播种。

该技术利用小麦收获后的残茬免耕播种,起到防风固沙的保护作用,根据沙地的特殊环境和苜蓿生长发育特性,采用两种灌溉方式,苗期采用微喷灌溉,其目的一是可以快速降低地表温度、二是可以根据苜蓿苗期生长特点缩小轮灌周期,高温季节可以每天灌溉一到两次,灌溉深度控制在0~10厘米,这一点滴灌是做不到的,等苜蓿度过苗期后(约90天),根系入土40厘米以上,抗高温和风沙的能力增强,微喷系统的使命已经完成,撤除地表微喷带,启用地下滴灌系统进行灌溉。在沙漠边缘普通喷灌和滴灌技术无法建植的情况下,该技术可实现苜蓿保苗率90%以上。目前已在和田、喀什两地区示范推广“两灌一保”种草面积10万亩以上。

“草-畜-粮”盐碱地生物治理新模式

阿克苏地区通过选择种植田菁、饲用高粱等耐盐碱饲草,降低土壤盐分含量的同时,增加牛羊饲草供应,再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秸秆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效好氧厌氧兼用微生物发酵菌种,覆膜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代替化肥改善土壤质量,提升盐碱地基础地力后种植粮食。

棉花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

近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左右,棉秆理论产量年均可达1000万吨,实际可采收量500余万吨。目前,全区较大的棉秆饲料化加工企业主要有新疆锝汇塬现代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万和饲料有限公司、精河县天北牧业草料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余家单位,主要通过揉丝粉碎、生物发酵等方式开展饲料化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饲料粮消耗,有效解决人畜争粮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