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太文




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外景

罗汉尖上烽火起

罗汉尖地处安徽省宿松县西北角的皖、鄂两省三县(宿松、蕲春、黄梅)苍茫山野间,群山连绵,云雾缭绕,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然而,在这片宁静的风景之下,却深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当山风拂过,仿佛能听见抗日军歌嘹亮的旋律,回荡在崇山峻岭之间,唤起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罗汉尖地区红旗屹立不倒。许多共产党人、革命先辈、仁人志士在罗汉尖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在这里传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28军、红军便衣队在罗汉尖及其周边地区开展革命活动,进行武装斗争。1935年冬,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此成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李先念、高敬亭、朱育琪、张体学、林维先、郑重、陈少敏、汪少川等革命先辈和朱赛英、吴应典等革命烈士生活战斗过的地方。1939年11月间,新四军独立旅派出一个便衣队,在蕲宿边区开展游击活动,开辟新四军根据地;陈少敏驻扎地旧址、吴应典烈士故居、新四军战士闵启胜疗伤地、新四军山林医院等均在罗汉尖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战到罗汉尖地区,实现战略大展开,其中,第六、第二、第三纵队先后转战罗汉尖地区,进行建立解放区的各项工作。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留英名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宿松西北山区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决定,依托罗汉尖险峻的地势、牢固的群众基础、山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深厚情谊,开辟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罗汉尖被誉为“大别南来第一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以其雄伟的姿态俯瞰四野,更以其坚韧的精神成为鄂皖边区的革命堡垒。1935年11月,成立了以朱育琪为司令的反蒋抗日武装“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比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提前两年就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二十世纪80年代北浴乡滑石村沈文祥回忆,当时,为了宣传革命理想、发动群众、鼓舞人心、激励斗志,朱育琪司令谱写了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歌---《抗日救国军进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

同志都是工农兵,大家来革命。

红旗满天下,艰苦奋斗救国军。

还我自由权,取消不平等。

阶级革命谋出路,打倒土豪与劣绅。

进行,进行。

工农群众为后盾,坚决杀尽卖国贼。

齐奋斗,救穷人。

走狗蒋介石,军阀何应钦,内奸卫立煌,互相勾引日本人。

屠杀我同胞,破坏爱国心。

打倒反动派,唯有抗日救国军。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组织委员会委任状

歌词高度概括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宗旨和革命理想,主题鲜明,反应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奋起反抗日本侵略,拯救民族危亡的宏阔历史视野。歌词情绪饱满,表现出的革命意志坚定不移;节奏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影响下,根据地形成了参加抗日救国军的热潮,几个月时间,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发展到1200余人。

1936年2月底,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鄂东蕲春江家冲休整,在此,部队改称六路游击师。全面抗战爆发后,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改编,归属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同时,组建新四军便衣队,由吴应典任队长,在皖鄂边的宿松太湖蕲春黄梅等地,开展抗日活动,从此,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成为抗击日伪、保卫人民的重要力量。新四军运用游击战术,对日伪顽进行袭扰、伏击,有效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抗日军歌响云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战初期 罗汉尖地区成了新四军指战员高敬亭、张体学、汪少川、林维先、陈少敏、吴应典、吴德进(后参加八路军)等在大别山区一带开展抗日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在宿松山区的北浴、陈汉、柳坪和与之相邻的太湖、蕲春、黄梅等地组织群众,参军参战,抗日救国。北浴乡新四军老战士廖云庭(化名廖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回忆,1937年下半年到1939年上半年,这几县相邻山区的村村寨寨,新四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乡亲都唱起了新的抗战歌:

新四军里面真快乐,吃穿平等一样多;

不打又不骂,好话对你说,谁人不快乐?

同志们呀,

个个学习真高兴,打起仗来一起向前进,

保国又卫家呀,

同志们,保卫大武汉,守卫大别山。

这支歌,印证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场景。这首抗日军歌,好像战斗的号角,曾召唤许多苦难同胞和仁人志士参加新四军和游击队,奔赴抗战前线 。

1939年冬起,新四军7师向宿松发展,开辟宿松黄宿边区和蕲宿太边区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内,新四军实现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创办兵工厂、被服厂等,发动群众参与抗战;成立山林医院,救治伤病员;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军队和群众的基本需求,‌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已成为抗日烽火中的红色堡垒。

此时,国民党不断制造摩擦,罗汉尖及其周边地区被国民党的乡、保政权以及地方反动武装---猎户队和国民党军队严密监控和封锁。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1939年8月,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委张体学率领部队东进,来到罗汉尖地区活动。1939年12月,转战于宿黄太蕲边区的鄂东独立团、鄂中区党委书记陈少敏一行30多人,为了避开国民党鄂东保安司令程汝怀的围剿,先后转战到罗汉尖地区。据96岁的吴朝进在2017年回忆,有个陈大姐(陈少敏)的女新四军还背着一个小孩。当时,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在卡子门吴氏祖堂驻扎期间,新四军随身携带的军粮已经耗尽,战士们在雪地里寻找野菜充饥,炊事班战士把一些野菜放一个大铁锅里,加水熬野菜粥,就像煮猪食,房前屋后充满着煮野菜的独特气味。乡民廖引英将准备过年用的两升米和一篮红薯送给新四军充饥。在她的带动下,乡民们纷纷想办法,有的送来猪油,有的拿来鸡蛋,有的到被大雪覆盖的地里挖来萝卜,对收到的粮食,新四军都会写下借粮证。有的把准备过冬取暖的树蔸送来,给新四军取暖。新四军利用修整的空余时间,给附近村民打扫卫生、挑水、劈柴。敌人封锁特别严重时,有一些乡民默默地为人民军队提供食物,就想出一个点子,将家里的猪食桶洗干净,里面装上食物,放在新四军行军时经过的路边,军人们路过的时候顺手就可以从里面拿吃的,军队食用后,就写上一张借粮证,放在桶底下,极为隐蔽,不易被发现,免得国民党找麻烦。

陈少敏一行在从罗汉尖向黄梅转战过程中,经过廖河戏台,在戏台上做抗日宣传和动员,据廖河廖群芳在2017年回忆,当时,战士们把枪整整齐齐地放在戏台上两边靠着戏台的墙壁,陈少敏腰上莂着两支手枪,向乡亲们发表演讲,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揭露国民党制造摩擦的实事和真相,演讲即将结束时,她先同新四军战士一起唱起抗战歌,然后带领乡亲们一起唱:

工农同胞仔细想一想,

国民党顽固派压迫难当,

派军夫,抽壮丁,又要粮饷,

派钱派粮打死人不打东洋。

好男儿这时候不把兵来当,

老百姓就要遭殃,

工农同胞们,快快来参加新四军,保国卫家乡。


陈少敏在卡子祖堂住地

1941年三四月间,张体学率领的新四军5师鄂豫挺进纵队独立团经罗汉尖根据地进军宿松陈汉沟和林维先所在的7师挺进团在陈汉沟会合,从而打通了新四军5师与7师之间的战略联系。同期,新四军陈少敏再次率领部队向黄、宿、蕲边界进发,配合宿松独立营转战陈汉山区时。军民一起还唱这首歌。

1942年,郑重亲临罗汉尖部署工作,并将黄、蕲、宿、太、潜、英、霍划为游击区。张体学率新四军独立旅进驻宿松西北山区的北浴、陈汉。在根据地北浴乡的黄山、苏岭、马厂、廖河,柳坪乡邱山、陈汉乡朱湾、陈汉沟一带坚持武装斗争,提出了“斗争前线参军、枪口底下分田”的口号,经常唱着抗日歌,嘹亮的歌声响遍西乡大地。

从1939年到1946年,这首歌一直唱响在罗汉尖根据地、回荡在大别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千余名战士在这片土地上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137次,前后有200多名新四军伤员在这里得到治疗和康复,重新走上抗日战场,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浴血罗汉尖》剧照

红色、绿色相映衬

罗汉尖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先烈的热血。卡子门的防御工事、卡子祖堂的新四军驻扎地、地下交通联络站、兵工厂遗址、新四军山林医院遗址等无不诉说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而“思恩洞”,那个承载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天然山洞,已成为北浴乡展现乡贤风范、推进人文旅游一体化的一张名片,在皖鄂一带享有越来越高知名度,更是将红色信仰与人间温情融为一体,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如今的罗汉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战场,而是一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精神高地。2021年罗汉山村被中组部命名为安徽省首批红色村,为宿松第一个红色村;选材于北浴乡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以女交通员朱赛英为代表的七名女交通员为原型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黄梅戏《浴血罗汉尖》成功展演,展现出根据地人民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忠诚担当的牺牲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演绎出一曲血与火的壮烈悲歌;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成功创建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景区里20余处革命遗址,如同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向后人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主载体的罗汉尖教育基地里,一幅幅展板、一处处红色景点简介、红色文化广场、多媒体讲解接待室,以现代化的方式重现历史,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革命情怀‌。


新四军战士闵启胜住的石洞-——思恩洞

那条修复的“红军路”,蜿蜒于山间,石板铺就的步道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革命战士的艰辛与不屈。行走其间,脚下是历史的厚重,眼前是自然的壮美,心中是信仰的力量,山野间还仿佛回荡着军歌的旋律。这条步道,不仅连接了历史与现实,更将红色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新四军山林医院旧址

红色和绿色交相辉映的罗汉山,生态保护和红色旅游正在协同发展。如今,年接待游客超30余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跃升至60万元,村民们在景区建设、红色旅游中实现了致富的新路径‌。这片土地正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已经成为建设和美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精品示范。

如今的罗汉尖,它用红色的记忆与绿色的发展,诠释着“永远跟党走”的永恒主题。来到这片染着烈士鲜血的土地,那嘹亮的歌声仿佛再次响起,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召唤。罗汉尖,这座红色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