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为什么被称为人民子弟兵?这个称谓的源起得从平山团说起。而平山团的故事,得从平山县说起。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战争年代广为流传的《平山支前民谣》,传颂着平山县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平山,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腹地,西周时是中山古国的故地,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平山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国革命胜地西柏坡的所在地。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前委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到达平山县西柏坡,在此,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在平山留下了太多抗战史上的壮举,平山团的创建就是其中之一。聂荣臻称平山为“晋察冀的乌克兰”,嘉奖平山团为“太行山铁的子弟兵”,人民军队被称为人民子弟兵由此而来。这支部队后来南征北返,立下赫赫战功,几经整编,但平山团成为它永不磨灭的番号。
平山团的组建:120师359旅718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和总部特务团。120师辖358、359旅,其中,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辖717、718团。
1937年9月,359旅(718团留守延安,改为留守兵团警备第八团)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旅长陈伯钧留在陕北,保卫陕甘宁大后方。副旅长王震率领旅部和717团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37年10月3日,王震派出刘道生、陈宗尧、左齐率领359旅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来到平山县开展扩兵工作。平山县党组织提出“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
1937年11月,平山人民响应号召,1500多名子弟参军入伍,仅用一个月时间,一支由平山子弟组成的平山独立团就正式成立了,开创了建军史上的先例。成立次日,平山团从平山县洪子店出发,开赴山西359旅驻地归建。1938年1月,平山团到达山西崞县,由于原来的718团已经脱离了359旅建制,平山团改番号为359旅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罗章。
上下细腰涧歼灭战,平山团受到聂荣臻司令员嘉奖
刚组建一个月的平山团就在山西崞县首战首捷。后来,平山团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对保卫晋察冀边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5月,718团与717团取得了著名的上下细腰涧歼灭战的胜利,全歼被围日军1000多人。战斗胜利这天,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拟写嘉奖令,刊登在《抗敌报》头版,称平山团是子弟兵,由此人民子弟兵成为人民军队的别称。
平山团全体指战员同志们!你们无限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我晋察冀军区的抗战史上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的一页。你们不屈不挠,流血战斗的光荣胜利,已经证明了你们是八路军的模范部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忠诚的后裔。你们是平山的子弟,边区的子弟,生长在太行山脉上,你们执行了捍卫家乡、捍卫军区、边区的任务。这特别证实了你们是平山子弟的优秀武装,边区子弟的优秀武装,你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白求恩1938年至1939年在晋察冀边区工作,也牺牲在那里,他在日记中时常提到“八团”(平山团),称他们是“朴实可爱的孩子”“穿着军装的劳动人民”。他这样描述:“他们平均年龄是二十二岁……通常是些大个子,六尺高,强壮而黝黑,一举一动又沉着,又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一种果敢的风度。为他们服务,确实是一种幸福……”
回师陕甘宁,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1939年10月的延安,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军队不断增兵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并且频繁制造摩擦,而日军则试图跨过黄河进击中央机关。屡立战功的平山团跟随王震回师陕甘宁,驻扎在黄河西岸卫戍延安,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牢牢保卫着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
在保卫边区的同时,1941年3月,359旅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挺进南泥湾开荒,把南泥湾当作一片特殊的战场,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垦成了陕北好江南。作为359旅先遣部队首驻南泥湾的,正是平山团,他们是南泥湾精神的代表。718团(平山团)政委左齐因为在战争中失去左臂不能拿镢头开荒,就给战士们烧水做饭,挑送上山。120师师长贺龙盛赞718团是“文武八团”。
参加南下支队,南征北返
1944年11月,为增强华南的抗日力量,由359旅主力组建了南下支队,即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王震任司令员,千里转战,到华南地区开辟根据地。平山团是第二大队,跟随王震南下,打到湖南、广东一带。在南下作战中,平山团团长陈宗尧牺牲。部队紧急北返,冲破国民党军重重阻挠进入中原解放区,编入李先念领导的中原军区。王震和李先念一起领导了中原突围,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南下支队历时近一年,转战七个省,被称为“第二次长征”。1946年,359旅胜利突围、历经艰险回到延安,此时,早年从平山参军的老战士经过八年抗战已经剩余不到200人。
驻屯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新中国建立之初,新疆哈密发生动乱,王震主动请缨率领359旅进军新疆平乱,稳定了新疆局势,新疆和平解放。在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时,153名平山团战士冻死。面对荒漠戈壁,王震下令在新疆开垦屯田,他们拿起拓荒的锄头,要建设第二个南泥湾。这样,平山团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人。
1954年10月,中央命令这一批驻疆战士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至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兵团人。他们的任务只有四个字:屯垦戍边。平山团开赴最为艰苦的南疆塔里木河上游,驻扎在阿克苏,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一团,自此他们再也没有离开新疆。
滚滚滹沱河,巍巍太行山,晋察冀是平山团成长的摇篮。南征北返,进军西北,驻屯新疆,从抗日劲旅到屯垦模范,平山团无愧人民子弟兵的称号。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如今的平山团里恐怕已经没有一个平山人,但平山魂始终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