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段苏权病逝,和其他故去的将军不一样的是,他只穿一身便装,没有着军服走完自己的最后一段路。



在他的追悼会上,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说道:在长征路上,我们以为段苏权同志牺牲了,就已经为他举办了追悼会

但是他拖着打碎了的脚,一路乞讨求生,最后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他那时就是独立师的政委了,唉,这辈子,他受过不少委屈,在陈老的一声叹息中,段苏权大起大落的一生也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年少参军,崭露头角

1916年,段苏权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的一户普通农民家中。

因为是独生子,父母将所有的爱都灌注到了段的身上,所以他的童年过得很幸福,并且在当地的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识字的能力。

段苏权14岁那年,马克思主义刚在中国传播不久,段就被其先进的思想深深吸引,于是果断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成为一名救国救民于水火的共青团员。

16岁他正式加入工农红军,因其会读书写字,段苏权所以在部队就担任了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务,为工农红军政治、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

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的带领下,从贵州向湘西转移。

当时已经成为黔东独立师政委的段苏权所在的部队被命令留下来继续与敌人作战,开辟根据地,为主力争取撤退的时间。

二、牵制敌人,脱离部队

当时任独立师政委的段苏权只有18岁,这在整个红军历史上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然而他带领的这支独立师却是临时组建的,全师上下只有800人,300人还是伤员。

让这样一支部队去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处境下,红军战士百折不挠,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完成了掩护主力进入湘西的任务。



但受制于自身兵力、武器等方方面面的落后。

独立师很快就被敌人围追堵截,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最终的结果是独立师几乎全部战死,段苏权的脚也被子弹击中,通讯班长冒死将他背到老家养伤休息。

至此段苏权与部队脱离了联系,包括任弼时在内的很多红军战士都认为他在战场上光荣牺牲了,于是办了追悼会来悼念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段苏权辞别了收留他的恩人李木富夫妇,踏上了寻找部队的旅途。

一路上,段苏权依靠乞讨来维持自己的生计,时常还要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的搜查,但这些却依然阻挡不了段苏权寻找部队的决心。

后来,段了解到红军主力离开了苏区,自己根本找不到部队在哪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段苏权无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继续养伤,接下来的日子再想办法联系组织。

三年后,西安事变爆发,段苏权知晓了组织在延安,他立刻动身前往,并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曾经的上司任弼时。

老首长见到他也是又惊又喜,直言“想不到你还活着,追悼会都给你开了”。

和那些中途离开部队、又想试图归队但被拒之门外的人相比,段苏权还能归队实属幸运,但这也为他后续的授衔事件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三、解放东北,遭人记恨

归队后的段苏权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代替黄永胜,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

段苏权之前的工作职务几乎都是文官一般的职务,他本人在排兵布阵、战略战术的能力反而很薄弱。

再加上曾经的八纵司令员黄永胜是林彪的爱将,因为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才被段苏权取代。

所以林彪对段并没有什么好感,对他及他的部队也是及其严格。



在锦州战役期间,段苏权也是犯了不少错误,导致辽沈战役结束后,他就被降职了。

首先就是他的八纵发生了阵地失守后又重新夺回,但隐瞒不报的事情。

然后是当时锦州会战时,刘亚楼给八纵司令部打电话,让其封锁机场,段苏权却回答到锦州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的匪夷所思的问题,搞得刘亚楼哭笑不得。

很多人因此嘲笑段死板不动脑筋,最后就是在整个辽沈战役中。

段的八纵的推进速度一直使林彪很不满意。也是因为这三件事,段苏权没少被通报批评。

但事实是段的八纵在辽沈战役中的贡献很大,并没有像之前描述那般差劲。



无奈当时的政治斗争就已在暗处展开,各个派别明争暗斗,段也不过是不幸卷入了这场斗争中。

尽管后来有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他的行政级别也得到了恢复,并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但他也没有机会再指挥野战部队。

未能跟随部队入关,彻底被边缘化。

后来在抗美援朝时期,时任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的他,因为据实统计战果而得罪了许多以此牟利的人.

再加上当年黔东独立师被打散后脱离了部队三年的事被揪了出来,段苏权将军的身份一夜就变成了重点审查对象,对他的调查也是一查就是三年。



抛开这些对段不利的因素来看,按照段苏权在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干部的资历,他应该被授予上将,最低也是个中将。

然而到了1955年,解放军组织了第一次授衔仪式,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授衔,著名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也是由来于此。

段苏权却因“历史遗留问题”而“暂授少将”,啥时候成为正式的少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段得知自己的衔位后,在入场前扯掉了自己军服上的肩章后离开了现场,拒绝上场授衔。

毛主席在谈到授衔上发生的事时,曾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这番话也是为像段苏权一样的的同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发声,也是组织对一些将领的委屈心情给予了理解和照顾的体现。



图老挝女民兵在训练

四、远赴老挝,余热仍存

1963年,为帮助老挝传授一些根据地建设的经验,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让在军事学院担任副教育长的段苏权去完成个难啃的任务,并评价到“苏权这个人能吃苦、能经受挫折、能上能下。”

段苏权也是欣然接受了组织的调配,走之前特意拜访了老首长聂荣臻。

聂帅特别交代他到那里只是向老挝方面提供建议,不能越俎代庖,这样的经历我们不是没有过,要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段苏权没有辜负聂帅的信任,谨记他的建议,圆满完成了在老挝的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