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日前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甘肃高等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到2027年,我省高校增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升级改造200个左右特色专业,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所有专业学生。

1

开发甘肃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大模型

《方案》明确,依托高校及科技企业,加强甘肃教育数智中心建设,开发甘肃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大模型。汇聚省内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多模态高等教育数据库。根据甘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和高校特色开发子模型,集成大数据分析、教育智能体训练、教育管理与决策优化、智能助教助学、教学监测评估、产学研合作、职业技能评估认证等核心功能。

鼓励支持高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校园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物联网、安防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深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教学工具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加强智能课堂、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智能化教学场景创建和改造,推动教务、科研、学生、财务、人事、后勤、校园服务等管理系统及孪生校园3D可视化平台的智能化和便捷化。

2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扩大人工智能领域硕博学位授权点。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强化人工智能促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打造一批甘肃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特色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采用辅修专业、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等形式,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积极构建“通识+专业+交叉”三级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课程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面向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生开好人工智能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提升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面向其他专业开设“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集群。加强智慧课程建设,推进课程跨校互选、学分互认。

组织高校编写具有时代水平、具备前瞻性的人工智能通识教材。支持高校联合龙头企业开发体现人工智能领域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的高水平专业核心课教材,编写“人工智能+”交叉型高质量教材,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交互式、多模态、数字化系列新形态教材。鼓励高校建设人工智能相关优秀校本教材,在省级规划教材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推荐和教材奖申报中,对人工智能领域教材优先予以支持。

打造智能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开发智能实验系统,配备智能机器人、云计算集群等实验教学设备。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与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和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选聘产业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入企实践,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3

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成课程资源

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推动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成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课件,设计AR/VR情景教学、数字人教师等沉浸式互动课堂。引导教师合理利用智能备课系统、课堂行为分析系统、智能问答系统等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开展备课、作业批阅、答疑辅导等基础性教学工作。

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平台,开发智能学伴与智能助学系统,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智能选课、智能答疑、线上学习、人机交流互动等服务。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监测平台,探索开展院校、学科、专业、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的数字“画像”,定期输出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推动高校针对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动态评价体系,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成效等多维度数据,实现从单一结果评价向“过程+成效”综合评价转型。

4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实施甘肃“高校教师AI翼”行动,设置“通识能力-学科融合-技术创新”三级培训体系,面向高校教师开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高校面向全体教师开展“AI+通识”培训,针对专业骨干教师开展“AI+专业”培训,加快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AI+助手”工具,为教师教学提供课程、案例库、工具包等优质资源和AI辅助技术支持。鼓励支持高校优秀教师参与“AI+创新”工作坊,与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通过跨域联动、资源共享,系统性推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高校要构建“基础能力-创新应用-社会责任”全链条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加快培养具备数据思维、数字工具驾驭力和数字伦理意识的新型人才。组织学生上好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数字化素养培训,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信息检索、数字安全等基础数字素养。

5

优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支持高校建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聚焦类脑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群体智能等领域,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原创性突破。鼓励省内高校积极参与甘肃高等研究院建设,校企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

支持高校整合计算机、数学、工程等学科资源,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的需求,建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交叉前沿技术科技攻关,以服务国家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深化科教融汇,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共建高水平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

据悉,到2027年,我省高校增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升级改造2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10门左右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所有专业学生,建设200门左右省级智慧课程,探索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型学院,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到2035年,形成“交叉融合、校企协同、区域联动”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高等教育服务甘肃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高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责任编辑:钟磊

来源: 兰州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