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四月,春和景明。从空中俯瞰平远,一幅别具特色的田园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群山连绵,黛瓦白墙的客家民居置于山下,向河岸两处延伸;民居旁的农田绿意盎然,农作物茁壮成长,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插其中,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春耕春种画卷。
南台山下,人们忙碌的身影和远处连片的房屋交织在一起。通讯员 袁志鹏 供图
装饰一片民居,打造一处风景,这是平远创新城乡融合示范路径,打造三省交界美丽边城的生动实践。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来,平远县聚焦县域发展、城镇提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四大工作任务,持续深化运用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五动工作法”,推动全域农房风貌从存量整治向清零质变、局部试点向全域覆盖、基础达标向品质精品梯次跃升。
民房靓了,村庄美了,乡村发展的动力更足了,干群正携手书写“百千万工程”平远答卷。
拆出新空间
党员带头推动人居环境整治
仁居镇邹坊村变了。
“乡村风貌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好。”这是仁居镇邹坊村村民刘文明的切身感受。“看看,以前老屋附近杂草丛生,老屋旧舍也很多;现在,杂草变成了花朵,老房经过重新装修后变得焕然一新,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很是舒适。”他一边滑动着手机,一边向笔者解释。
漫步在邹坊村内,变化看得见。村道由水泥路变成了柏油路,道路两旁按距离放置了分类垃圾桶,许多民房都换上了新装,和美乡村面貌尽收眼底。
变化不止一处。俯瞰平远,一座座村庄正实现美丽蝶变,成为平远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平远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目前,平远第一、二批典型镇基本完成“七个一”建设,首批典型镇村均达到验收标准,第一、二批典型村累计完成存量农房风貌改造462栋、危旧建筑拆除2.69万平方米、“三线”整治45.9公里,3条示范路段建设稳步推进,拟培育典型村初见成效。
平远将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与产业社区建设一体化推进。图为G206道路两旁的烟叶种植地。 通讯员 袁志鹏 供图
新阶段,新要求。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年。重要节点,平远如何再突破?将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作为省际交界处攻坚的重点,促进全域农房风貌从存量整治向清零质变、局部试点向全域覆盖、基础达标向品质精品梯次跃升,这是平远的答案。
摸清现状,才能靶向发力。“经过前期摸排,全县仍有‘赤膊房’存量超6000栋,‘三清三拆三整治’存量超3万平方米,任务仍较重。”平远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美丽乡村建设,“拆”是基础。拆掉影响村容村貌的破败建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腾出更多空间。
“综合来看,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主要集中在三大堵点:祖屋产权纠纷多、困难户资金筹措难、‘先建后改’观望情绪浓。”平远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怎么拆?难点在于充分动员群众参与。“转换村民思想,让‘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是工作难点。”仁居镇邹坊村党支部书记凌志涛说。
针对群众顾虑,平远县坚持做到“两精”,即清拆标准精细化、清拆政策精准化,紧紧围绕“达不到安全居住等级、达不到环保排污治理等级”两大标准,明确“三拆除”的界定标准。
此外,平远县还按照“一村一策、一房一案”原则,针对不同民居采取不同办法,有的放矢。
这样一来,“拆什么、怎么拆”便一目了然,让群众心里有了底。
同时,平远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村民理事会的表率作用,带头清拆、带头配合,带头整治自家门前环境,并带动家人、身边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差干镇湖洋村原村委会主任谢国豪入户做群众工作的脚步便未停歇,这位老党员依然热衷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我们都是乡村的主人翁,只有人人参与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才会越变越好。”谢国豪说。
改出新面貌
持续打造人居环境提升样板
漫步在差干镇湖洋村,新景色展现在眼前。
黑色的柏油路向村内延伸,一排排、一栋栋灰瓦白墙的精致小楼交错掩映,文化活动中心、“耕读园”小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客韵乡村”呼之欲出。
“趁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我们一边调动村民改造民居的热情,一边提升乡村的公共环境。你看,公共空间环境都变好了,大家改造自家房屋的热情也会变高。”湖洋村党支部书记谢水生讲述着工作思路。
乡村要美,关键在于“改”。平远县通过政策引导,改出乡村新面貌。
经过外立面改造的农房焕然一新。通讯员 袁志鹏 供图
平远县明确外立面改造的奖励标准。“总的来说,分为瓦面和墙体,均以总价的40%给予奖补,其中瓦面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2万元、外墙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1万元。”平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群众按照要求进行改造,验收合格后便会马上发放补贴。
此外,平远县充分引导群众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空闲土地、村头巷尾和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景观,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刷新乡村“颜值”。
步入湖洋村村民谢亮春的家中,文艺与绿意并存。楼外,精美的瓷砖、琉璃瓦的屋顶让民房看起来朴素而不失典雅;楼内,木质家具、陶瓷器、书籍、绿植、鲜花装扮居室,老人与小孩围坐在茶桌前,饮茶聊天,好不快活。
“听到有支持改造的政策,我便跟书记报了名,参与村子房屋外立面改造,一来让房子变得更美观,亲朋好友到访更有面子,二来家里人住得也舒适。”谢亮春说。
政策的支持进一步点燃村民参与房屋外立面改造的热情,一场美丽乡村蝶变正在平远上演。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通过基础设施资金倾斜带动提升,完成道路“单改双”“白改黑”18.7公里、“四小园”建设89个、农房风貌提升236栋、危旧房清拆142栋、“三线”整治42.1公里。
此外,平远县围绕《梅州市省际交界处建设工作指引》《梅州市省际交界处技术工作指引》要求,大力推进6镇13村“亮化、美化、洁化、序化”四大行动,以石正镇、八尺镇(入省门户)、差干镇湍溪村为先行重要节点,率先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工作,打造集聚平远客家特色农房风貌的入省融湾门户精品点、精品线、精品区。
“今年,我们将持续改善差干镇的基础设施,谋划一批项目,让全镇百姓持续享受人居环境优化带来的红利。”差干镇党委副书记陈俊雄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对圩镇中心的公共空间进行再优化、再布局,规划一批停车位,解决圩镇重要节点停车难问题;同时,将全力推进省际交界处道路‘单改双’‘白改黑’,今年将改造差干镇到福建民主乡、下坝乡等3条道路,并打造门户节点,进一步提升省际交界处风貌。”
整出新气象
一体化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
人居环境的持续升级,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平远县结合当前避险搬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导入等工作,一体化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让村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天气晴好,走进石正镇南台村,忙碌的场景映入眼帘。
稻田里,村民头戴竹编斗笠、卷起裤腿、穿着雨靴、手拿秧苗站在镜面般的水田中,慢慢挪步于一块块已耕好待种、准备就绪的水田地块里,娴熟仔细地抛撒着秧苗,一株株秧苗便稳稳地立在田中。
近处,村民在忙碌;远处,整齐而又不失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
整治前,南台村土地杂乱无章,大大小小的田埂将稻田隔成几十块,田内的农作物也五花八门;整治后,土地变得平旷了,农作物种植也更有规模了。“目前,全镇已流转了1668亩土地,计划打造石正千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石正镇副镇长黄业介绍。
小田改大田,改出土地新面貌。平远县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低效化等难题,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5月以来,为解决复耕地块返荒、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渠道狭窄等问题,石正镇推进“社村”合作模式,构建了“供销社+村集体+运营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挖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新增长点。
“按照‘规模连片、整村推进’思路,流转农户的撂荒土地,由梅州市平远县供销远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运营公司,充当‘管家’,与农户签订流转土地的农业生产托管合同和订单农业合同。”平远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林敏说。
农业服务公司提供专业化托管,因户施策实施“全托管”“半托管”,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而公司使用的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等科技手段,也能进一步提升耕作效率。
如此一来,不仅将田地流转起来,解决撂荒问题,还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
“社村”合作共建项目,全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工作落地见效。通过盘活村民闲置土地,既解决了土地撂荒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村民带来一定劳务收入,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新型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确保17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预计可为村集体创造280多万元经营性收入。
此外,平远积极探索深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集中规划建设“1+4+2”安居小区(“1”即县城安居小区;“4”即东石镇、仁居镇、差干镇、石正镇安居小区;“2”即热拓、长田圩镇存量商品房),出台宅基地农户资格权跨村实现实施意见、异地搬迁优迁快聚共富安居方案等系列文件,配套地票管理、房票安置实施方案,优化就业、就医、就学服务,全力安置“6·16”特大暴雨灾害全倒户、自然灾害避险搬迁户等,让新住户在新区安居乐业。
>>>相关
边际纠纷有人理 跨省矛盾不出村
平远县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错综复杂,土地承包、劳动合同等法律问题更为普遍,社会治理任务较繁重。如何做好省际边界地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平远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驻村律师顾问、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力量,多元调解止纷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如今,平远县与省外接壤的8个镇均成立了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这些调解室让边界矛盾纠纷有了新“娘家”,实现跨省矛盾不出村、就地化解。
有事找“娘家”矛盾化解不出村
平远县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边际镇之间距离不过十余公里,部分乡镇出省比到县城更方便。其中,八尺镇地处粤赣两省交界,边际村之间群众联系密切,仅排下村就有30余家赣商在此流转承包土地发展脐橙种养等产业。
省际的密切交流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流动人口众多,土地承包、劳动合同等法律问题愈加突出,群众对法律服务的专业性需求更高。
为了实现跨省矛盾纠纷不出村,2019年1月,平远率先在八尺镇排下村成立全市首个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在八尺司法所所长林敏看来,在排下村设立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从此,边界矛盾纠纷有了新‘娘家’”。
此前,江西省寻乌县村民钟某在八尺镇南塘村肖某某承包的工程工地作业时,发生意外不幸身故。平远县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调解员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详情。据悉,死者钟某与承包方肖某某未签订劳务合同,死者家属与肖某某在责任分担方面存在分歧,双方提出的赔偿金额差距较大,且双方态度较为强硬,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调解员从事故当日开始,多次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地方风俗等方面对双方进行解释劝导,列举相关案例和法律赔偿标准,以法释案、以情动人、以理服众,直至第二天下午,双方终于签订了调解协议,由肖某某支付死亡赔偿金、赡养费、生活费等给死者家属。
这是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参照金字塔结构,工作室组成了边际纠纷联合调解队伍,其中由排下村党支部书记为塔尖,统筹边际纠纷的受理、分派、调处、回访等工作;八尺镇司法所干部、村(居)法律顾问为第二层,为联调提供法律支撑和其他调解工作等。调解工作室定期开展案情研讨会,研究、分析边界地区矛盾纠纷的规律特点,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矛盾纠纷,与边界地区加强联合排查,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汇总和分析报告。跨省双边做到同部署、同调度、同开展、同预警,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截至目前,平远县与省外接壤的8个镇均成立了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
强化普法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黄律师给村民开展法治讲座,常常通过案件分析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明白大道理。”在差干镇湖洋村,刚刚听完法治讲座的村干部谢建中忍不住感慨,这种讲座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效果较好。
“这样的普法宣传,驻村律师每月都会开展一次。他们会通过身边的案例,分析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避免方法等,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据谢建中介绍,除了普及法律知识,驻村律师还会定期在村(居)开展“接待日”活动,为村(居)开展“法治体检”,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此外,律师还会认真审查村规民约、经济合同,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表达诉求,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为了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近年来,平远县还全面组织实施“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培养工程,同时不断搭建完善村级理事会、法治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充分发挥律师、“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谢红燕 吴辉燕 袁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