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4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子落”带动“满盘活”——广州花都村镇工业园升级改造一线观察》的报道。

  曾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镇工业园推动珠三角开启了快速工业化进程,也成就了广州花都“中国皮具之都”“中国化妆品之都”“中国音响之都”的赫赫声名。

  当历史的齿轮转向现代化发展阶段,先发优势变成了沉重的包袱——那些盘踞在村镇各处、布局散乱、利用低效的斑驳厂房,如同一条触目惊心的“锈带”,捆住了工业转型发展的空间。

  从2022年开始,广州花都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18个村镇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落实国家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要求,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村企合作、多方共赢”为特色的路径。

  “一子落”带动“满盘活”。记者调研发现,通过村镇工业集聚区低效用地升级改造,在花都这片制造业热土上,实现了集约利用土地、提升企业效益、带动村民增收,让沉睡“寸土”生“寸金”,带动区域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连片成片:城市“锈斑”变“宝地”

  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空中视角俯瞰,一排排低矮的老式厂房盘踞在花都村镇之中,破旧、灰暗的村镇工业区如同一块城市“锈斑”。而在这其中,一些老旧厂房的改造已经启动,一幢幢崭新的高标准现代化厂房正拔地而起。

  “岐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前,15家低效企业占了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产值总计仅1亿元,存在厂房破旧、布局混乱、生产模式‘散乱污’、产出效能差等问题。”花都区秀全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鹏姬说。

  在花都,像岐山村的情况有不少。花都村镇工业聚集区用地面积约18.47平方公里,占全区工业用地总量的1/3,但仅集聚了全区8%的规上工业企业。村镇工业聚集区土地零碎、布局分散、厂房低矮,每亩税收仅5万元。

  与此同时,花都区521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图斑中,具备合法用地手续的用地面积占比仅为15%,改造报建十分困难。低效村镇工业聚集区内42%的物业存在转租经营现象,“多手房东”问题普遍,土地权属复杂。

  “盘活低效用地往往涉及土地权利人多、利益关系复杂,资金投入量大、盘活周期长等问题,每个村园项目平均涉及28个权属主体和企业。”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局长李文伟介绍,在此背景下,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国家低效用地试点任务要求,为花都区量身定制了首个专属低效用地再开发支持政策,在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用地指标和规模、产权分割转让比例、规划审批权下放等方面靶向施策,解决低效用地的盘活难题。

  一系列政策打破困局,让土地变连片、厂房变高效。数据显示,通过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花都将超过300宗小于5000平方米的零散集体用地整合为多个5公顷以上的连片园区,把土地容积率从现状平均0.6提升至3.0-5.0。

  “改造后的连片土地,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更多的产业项目,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使其用于符合街道发展规划的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街道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徐鹏姬说。

补链增效:产业“洼地”变“高地”

  “公司在花都发展了20多年,租用的厂房面积太小,已经无法承载扩产需要。而周边的老旧厂房配置低,难以满足我们大型加工设备的入场条件。”耀晖科技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苏永建说,面对订单的快速增长,找不到优质的厂房,一度让企业犯了难。

  苏永建的困扰是过去产业“粗放发展”的结果。在“短期租金收益”理念的主导下,花都区村镇工业集聚区以低成本、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低端零部件生产、贴牌代工等。

  这种产业结构,不仅导致园区整体地均产值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37%,还积压了大量的低效厂房,成为地区经济高质量转型的阻碍。

  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让企业增产计划得以快速落地——今年2月,耀晖控股有限公司参与的新庄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项目启动,这也是广东省首宗获批低效用地改造项目。

  李文伟介绍,依照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产业园可按建设用地进行报批,无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大幅节约了企业用地报批成本;工业用地上的产业配套占比由15%提高至30%,不仅满足企业自身扩产需求,还便于引入上下游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通过‘村企合作’改建的厂房,每层有6000平方的面积,层高达到8米,能容纳下大型设备的同时,足够将生产各工序放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减少了来回搬运,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苏永建说。

  腾笼换鸟引来金凤凰。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不仅满足本土企业的发展需求,更招引来一批优质企业,助力辖区内产业升级。

  在秀全街道,依托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当地探索创新“储改结合”的土地利用路径,对辖区内统筹规划的7个村镇工业集聚区逐步进行更新改造。改造的产业园重点招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我们园区招商的信息一发布,就有不少企业前来咨询。”广州(花都经开)万洋科技城总经理谢振华说,相比老旧的村镇工业厂房,新园区规划了生产、生活、商务等配套,办公条件更优,加上毗邻汽车城和广州北站的“好位置”,短短几个月已成功吸引28家企业进驻。

  类似的故事接续在花都各地上演。李文伟介绍,运用低效用地政策中支持产业配套集中建设、产业用房最小分割面积等政策,花都鼓励集中配建生产性、生活性共享服务设施,工业用房分割下限突破至300平方米,为广州全市最小单元,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运营成本更低、配套服务更完善、人才交流更便捷的成长创新沃土。

  数据显示,通过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整合区位优势,联动周边龙头园区优势产业,引入上下游产业链环节,花都在汽车装备、都市消费品、物流等领域,预计将带动2000家关联上下游企业集聚,撬动固投总计约165亿元。

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改造活力

  “村镇工业区给人感觉总是乱糟糟的,路难走,车难停。一到开工季,噪音不断,尘土飞扬,大家都避之不及。”提到村镇工业集聚区的生活,不少村民常有这样的抱怨。

  此外,花都不少村镇中,现存的低效工业占用了大量的集体用地指标,给村民带来的收益却很低——据测算,全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平均每平方米月租金仅3元。更重要的是,部分村民存在短视心理,对改造工作不理解、有顾虑。

  “我们通过成立‘区级村园改造指挥部党委+项目联合党支部+党员攻坚小组’纵向组织架构,开展‘村园改造大讲堂’基层专场宣讲培训会,形成全社会共识,有效引导改造主体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的治理转型。”李文伟介绍。

  以党建引领破解“不想改”,花都村社党员干部带头宣传政策,增强村民的认同感的同时,更让村民看到改造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厂园变身‘智造园’,村里租金收入从原来的42万多,提升到900多万,实现了10多倍的增长。”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雪文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改造项目将增加3000多个本地就业岗位,园区带来的产业人群,也将带动周边餐饮消费,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

  如何开发利用好村级留用地,是不少乡村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此,岐山村探索出“物业换空间”模式,通过政府招商引入开发主体,采取“一地一策”,破解村级留用地落地难题。

  徐鹏姬介绍,岐山村地块原本每年只有150万元的租金收入,“通过物业置换,村里不但有了征地款,还可以用置换的厂房出租获益,村民人均分配增长近40%”。

  一系列改造不仅完善了周边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绿化、美化等环境整治,“更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村里的安全隐患,让村民住得更安心。”徐鹏姬说。

  长期以来,珠三角城市群中,普遍面临同样的“用地低效”难题。以“花都模式”为代表的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探索了一条多方受益的可行之路。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说,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聚焦政策创新、利益平衡,通过制度性改革降低用地、审批、时间三大成本,惠企利民,为新型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数据显示,未来广州27%的产业用地空间在花都区。通过加大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力度,花都计划今年完成改造1000亩,释放158万方产业空间。

  花都区委书记邢翔表示,在省委市委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全区将全力以赴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用好用足利好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村集体、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村改”,打造成片连片产业园区,助力花都打造成为广州北部增长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