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粤北小城平远,黛山碧水间处处涌动着振兴活力。随着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平远县,正以农房风貌提升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无人机俯瞰下的平远乡村,青瓦白墙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与层叠梯田、蜿蜒村道相映成趣。曾经裸露的红砖“赤膊房”被传统客家元素装点一新,杂乱铁皮棚变身“四小园”,柏油路串起山水田园。数据显示,平远县已完成农房风貌提升2285栋,拆除危旧建筑4.13万平方米,整治“三线”209.32公里,种植绿化15.2万株,3条示范路段建设成效显著。
“我们通过‘五动工作法’推动农房管控迭代升级。”平远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谢红燕介绍,该县建立“县统筹、镇主责、村实施”三级联动机制,将存量整治向全域覆盖推进,实现从基础达标到品质精品的跨越式提升。
仁居镇邹坊村整洁干净的道路串起一栋栋乡间民居。
在仁居镇邹坊村,村民刘文明滑动手机相册对比今昔:曾经杂草丛生的老屋,如今变身花径通幽的客韵庭院;斑驳的水泥路升级为柏油路,分类垃圾箱有序排列。“环境好了,连城里亲戚都羡慕我们的‘山居生活’。”这位老农的笑脸印证着环境蝶变带来的获得感。
为破解祖屋产权纠纷、困难户资金筹措、“先建后改”观望情绪三大堵点,平远打出组合拳。 “转换村民思想,让‘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是工作难点。”仁居镇邹坊村党支部书记凌志涛说。
针对群众顾虑,平远县坚持做到“两精”,即清拆标准精细化、清拆政策精准化,紧紧围绕“达不到安全居住等级、达不到环保排污治理等级”两大标准,明确“三拆除”的界定标准。
此外,平远县还按照“一村一策、一房一案”原则,针对不同民居采取不同办法。同时,平远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村民理事会的表率作用,带头配合清拆,带头整治自家门前环境,并带动家人、身边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差干镇湖洋村原村委会主任谢国豪入户做群众工作的脚步便未停歇。“我们都是乡村的主人翁,只有人人参与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才会越变越好。”谢国豪说。
差干镇湖洋村的蜕变最具说服力。行走村中,新铺的柏油路蜿蜒入画,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耕读园”文化广场与智慧停车场相得益彰。“趁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我们一边调动村民改造民居的热情,一边提升乡村的公共环境。你看,公共空间环境都变好了,大家改造自家房屋的热情也会变高。”湖洋村党支部书记谢水生讲述着工作思路。
近年来,平远县围绕《梅州市省际交界处建设工作指引》《梅州市省际交界处技术工作指引》要求,大力推进6镇13村“亮化、美化、洁化、序化”四大行动,以石正镇、八尺镇(入省门户)、差干镇湍溪村为先行重要节点,率先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工作,打造集聚平远客家特色农房风貌的入省融湾门户精品点、精品线、精品区。
“今年,我们将持续改善差干镇的基础设施,谋划一批项目,让群众持续享受人居环境优化带来的红利。”差干镇镇干部陈俊雄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对圩镇中心的公共空间进行再优化、再布局,规划一批停车位,解决圩镇重要节点停车难问题;同时,将全力推进省际交界处道路‘单改双’‘白改黑’,今年将改造差干镇到福建民主乡、下坝乡等3条道路,并打造门户节点,进一步提升省际交界处风貌。”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