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名,是常见的文化现象。不管是人名还是地名,往往皆有重复。就以地名中的“寺庙名称”来说,相应的例子亦不在少数。比如“竹林寺”这个名称,在很多地方就能见到。在胶东半岛范围内,笔者目前已听说过三座“竹林寺”。
这三座竹林寺,按照清代区划,分别处在宁海州、掖县和招远县地界。其中,宁海州之竹林寺至今仍存,即现烟台市区岱王山后身的那座寺庙。掖县和招远县的竹林寺经过历史变迁,已不存原貌。前者具体位于现莱州市东南部的马山山区,旧址尚可依稀辨认;后者具体位于现招远市北部的丛家村(属张星镇)附近,据说旧址已没入水库之中。接下来要重点介绍的,就是招远丛家村附近(东面的山里)的那座竹林寺。
数年之前,笔者曾去过一次丛家村。但当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村庄姓氏上(注:该村以丛姓为主,与文登丛姓有渊源,此外还有王、庞等姓氏,1997年时统计全村超过八百户,规模较大),而尚不知此处曾有古刹。直到后来查阅《招远县志》等史志资料,才了解到这附近旧时有座“竹林寺”。
(▲丛家村中老宅一景)
关于这座竹林寺的基本情况,清顺治版《招远县志》记载道:
“竹林寺,在城北三十里。环寺皆山也,山多洞穴,玲珑嵌空,或如数间屋,或如曲迳幽房。好事者乘烛探奇,终不能尽。”
以上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能大致看出竹林寺所处的别致环境——群山环绕,不乏奇石怪洞。
由于风光秀丽,竹林寺在历史上曾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招远县志》中就收录有相应的诗篇。
比如,一首名为《竹林寺》的诗就写这样道:“何处寻春好,登临野寺边。浩然思太古,原是此山川。树静峦光彻,人幽慧性圆。看花题不尽,又度一溪烟。”
还有一首名为《游竹林寺》的诗文曰:“竹外风清树色凉,野花开处颇闻香。一泉侧吐悬崖细,两岸横吞卧柳长。曲径僧来云宿洞,疏林樵去鹿眠罔。贪听鸟语忘搜句,辜负奚童背带囊。”
两诗相比较,后者描写更详,意境更幽,其作者署名“张晖”,限于资料,暂不知其详细生平。
竹林寺的具体修建时间,清代《招远县志》没细记载。现代修纂的丛家村简志收录的说法为明万历年间(该村的建村时间也标注为明万历之际)。考虑到《招远县志》的修撰年代(清初),竹林寺显然最晚也应是明代后期所建(注:寺庙修建时通常都会了立碑纪念,村志所说的时间有可能来自于碑记)。
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推断,这座竹林寺在明清两代香火应该比较兴盛。不过进入民国时期之后,情况发生变化。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当时不少寺庙都改建为学校。1931年,丛家村附近的竹林寺也在遵循此例,改变原有功能,成为一座新设的区立高等小学的办学场所。而根据丛家村简志的记载,1938年时原设在招远城里的县立初级中学也一度迁至此处办学。经过以上变迁,寺里的旧貌逐渐不存。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兴修水利的热潮中,丛家村又在竹林寺所在的山坳里修建了一座水库。至此,原貌已经改变的竹林寺又成为库区的一部分,从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座竹林寺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毕竟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又曾作为学校而培育了不少学子,因此早已深深融入丛家村的记忆当中。如今提起竹林寺,丛家村很多老人依然相当熟悉。另外听当地人介绍,在水库周边,也能见到当年寺庙的一些断壁残石。
以上就是根据史志资料整理的丛家村东山竹林寺简介,如果有朋友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欢迎留言补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