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们的天塌了,曾经的一夜醒来发现自己里外不是人了,两头都说自己是间谍!在美国持续对中国学生、科研人员展开“安全筛查”的同时,有“铁娘子”之称的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向留学生开炮:“绝不用一个海归派”。
4月22日,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董事长董明珠在会上针对人才选拔问题抛出惊人言论:“格力电器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的情况下,只能保守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此言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舆论场。
董明珠这一言论,直接将“间谍嫌疑”的标签贴在了1000万出国留学人员和600万学成归国人员身上。若放在美国,这样的言论极有可能被定性为群体歧视,甚至面临集体诉讼索赔。然而在中国,因社会习惯息事宁人,给了董明珠如此信口开河的空间。
从法律层面看,《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董明珠将间谍标签草率地加诸整个海归群体,属于身份歧视。若这一言论转化为企业用人政策,将对海归群体的就业造成严重排斥和歧视,侵犯其平等就业权。尽管目前该言论仅停留在争议层面,尚未构成实质性违法,但已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舆论对此迅速分化为两派。挺董派认为董明珠“充满了正能量”,支持其观点;反董派则批评其“没开化”,与国家十部门去年底支持留学鼓励回国的政策背道而驰。而真正受到冲击的海归群体,内心破防不已。知名企业将海归与间谍画等号,无疑让他们未来的就业环境蒙上阴影。
海归群体被污名化并非新鲜事。自庚子赔款清朝幼童赴美留学以来,海归间谍的污名化现象便时有发生,少数案例被无限放大,成为否定留学生价值的工具。然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海归群体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海外留学的中国人中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2012年到2022年间,中国赴美留学生学成回国比例从30%大幅升至80%,他们带回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仅2023年,归国人才创办企业就获得风险投资超500亿元。中国留学生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专家库的18%,在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现实中,海归群体仍面临诸多偏见。社会普遍认为留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可数据显示,95%的本科留学生来自普通家庭。还有人将留学生与高考失利挂钩,却忽视了他们通过雅思/托福等标准化考试进入世界名校的艰辛。2024年QS前百高校中国留学生录取率仅12%,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国内高考。
在国内,海归群体不仅面临舆论污名化,还遭遇制度性歧视。2024年起,北京、广东等地定向选调明确排除留学生,仅接收国内双一流毕业生,这已在官方层面形成制度性歧视,留学群体缺乏发声机会。
在美国,海归群体同样被列为间谍嫌疑人群。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时期,钱学森等华裔科学家因共产主义倾向指控被软禁5年,2200名华裔科学家遭解雇或限制科研权限。2002年《国土安全法案》实施后,F-1签证拒签率飙升,中国留学生被要求提交社交媒体记录、财务流水等敏感信息。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防范技术盗窃为名,对1400多名华裔科研人员展开调查,40%涉及莫须有指控。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启动学术净化行动,以国家安全为由撤销529名中国留学生签证,92%涉及STEM专业。
美国对STEM领域留学生的打压,实则是出于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焦虑。为保护留学群体,自2018年起,教育部联合外交部推出“平安留学”计划,年均培训超50万人次。2020年《出口管制法》实施后,涉密专业留学生归国需通过国家安全审查,审查周期延长。2024年《反外国制裁法》明确,可追究诋毁中国留学政策的境外言论法律责任。然而,国内对海归群体的污名化言论却未得到有效遏制。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但国家对海归群体的支持从未停止。2025年,国家新增“海归科创基金”,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留学生创业提供最高5000万元补贴,较2015年增长20倍。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设立“海归人才日”,2025年累计举办214场招聘会,录用留学生超3.2万人,其中78%进入核心技术岗位。2025年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留学权益保护中心”,处理纠纷案件1789起。
美国方面,在特朗普再次就任总统后,一系列针对移民与国际留学生的措施让约4700名国际学生身份受损,面临遣返,中国留学生群体受影响显著。4月初教育部下场预警后,美国国际留学生签证消息引发家长和留学生担忧,相关同学和高校发起超100起联邦诉讼。
不过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反转出现了,当地时间4月25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全面恢复因近期政策变动而被取消的国际学生合法身份与签证注册,特朗普政府撤回此前取消的超过1500名国际学生签证的决定。移民官员将制定新的国际学生签证审查和终止系统,在完成前不会做出进一步变化或撤销决定,这标志着留学生权益保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