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人们惯常将目光聚焦于郭沫若的学者光环,于立群是被定义为"郭夫人"的存在。

鲜少有人知道她出身显赫,她的楷书继承赵孟頫衣钵,却暗藏颜筋柳骨,她的行草融汇康南海笔意,而自成清刚之气。



这位的北平才女,曾在风暴席卷而来的前夜,在历史褶皱处用狼毫笔尖在宣纸上构筑起一座保护书法传承的堡垒。

她的人生仿佛是一幅未完成的书法作品,笔意深远。

1

于立群的父亲于式枚,是清末重臣,官至邮传部侍郎,在满洲贵族圈中素有"铁面冰心"之称。

家族珍藏的宋拓《多宝塔碑》、明代董其昌手札,构成了她最早的艺术启蒙。

显赫门第带来的不仅是金枝玉叶的出身,成长过程更是浸染着百年望族的家学渊源。

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求学期间,于立群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



她临摹的《灵飞经》被老师郑诵先称为"近来少见的神完气足之作",而创作的小楷《洛神赋》则被郑振铎收入《北平笺谱》。

这种艺术造诣在民国女性中实属凤毛麟角。

家族命运的急转直下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后家道中落,于立群不得不中断学业,在天津盐商巨贾家做家庭教师。

这段经历令她亲历市井百态,她意想不到的将民间书法的率真之气融入家学渊源,形成独具辨识度的"于体"楷书。

2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于立群在珞珈山下的珞珈书屋初识郭沫若。

她以《石门颂》风格的隶书题写抗战标语,让郭沫若豪惊觉"纸上烟云竟有金戈之气"。

这种将传统书法注入时代精神的创作,成为两人精神共鸣的起点。



在重庆红岩村的日子里,于立群创造出独特的"战时楷书"。

她用秃笔在土纸上书写《屈原赋》,字迹苍劲如刀刻,既保持传统法度又暗含金石韵味。

周总理曾评价其作品"字里行间可见风骨,细品方觉柔情"。

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特质,恰似乱世文人的精神写照。

郭沫若主持文化工作期间,于立群实际上承担着"文化秘书"的角色。



她为《甲申三百年祭》手书全部注释,用不同字体区分正文与考据;在《女神》再版时,以朱砂批注校勘出27处讹误。

这些低调的工作,在郭沫若盛名之下往往被大众所忽略。

3

五十年代风暴初起时,于立群在荣宝斋库房发现了被查抄的明清法帖。

她冒着被连累的风险将《快雪时晴帖》、《中秋帖》残片藏入棉衣夹层。

这些孤本后来成为故宫书画修复的重要参照。

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守护,让她成为了暴雪前夜坚忍的“守夜人”。

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期间,于立群发明了"草稿体"书法。



她在劳作间隙用树枝在沙地上书写《石门铭》,将摩崖石刻的雄浑气魄融入日常书写。

这种即兴创作既是对现实的隐喻,也开创了新型的"大地书法"体式。

1974年那个阴雨绵绵的清晨,于立群在故宫角楼完成最后一件作品——临米芾《蜀素帖》。

"风樯阵马"的米氏刷字与工整严谨的"于体"楷书奇妙交融,恰似她矛盾一生的写照。

这份绝笔手卷二十年后现身拍场,落槌价达860万元。



她用个人的书法实践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专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记:

赵孟頫的典雅是文化基因,颜真卿的刚烈是时代烙印,董其昌的禅意是生命顿悟。

那些被历史忽略的落笔之处,是才女于立群的墨魂隽永所在。

其墨香至今仍在故宫倦勤斋的旧笺上幽幽飘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