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位设计师而言,走出工作室,走进世界,是一场回归本质的探索之旅,设计不仅仅是图纸上的线条与结构,更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延伸,一种与生活、自然、历史持续对话的能力。
广州设计师柳军友,怀抱对设计理想的不懈追求,跟随【筑巢奖・大师班】“东方艺术设计研习—日本游学”项目,深入日本多地进行研学交流。
在这场以“设计为名”的文化行走中,柳军友不仅跨越地域边界,更跨越了思维方式的边界,从东方的内敛含蓄到西方的结构逻辑,从学院派的严谨研究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体察,每一站都激发着他对于“好设计”的再定义。
设计师柳军友东京大学进修发言
PART. 1
日本设计的吸引力:一种跨文化的诗意融合
于设计师而言,持续探索与突破,是职业的常态,真正优秀的设计,往往不是灵光乍现,而是长期沉淀下的感知累积。
柳军友坦言,日本的设计之所以吸引他,并不仅仅因为其“美”,而在于那种深层的文化渗透力。“日本设计像是一座桥梁,它在东方的含蓄典雅与西方的理性秩序之间架起了一种和谐的张力,这种融合,让设计不止于形式,更深入到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关系中。”
此次游学,他希望从这片土地汲取更新的视角与养分,为自己未来的设计之路注入持久的能量。
设计师柳军友在东京大学
PART. 2
在东京大学:结构理性与人性温度的交汇
这次研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东京大学进行的系统课程进修,在这座被誉为“亚洲学术心脏”的高等学府中,柳军友重点学习了两项课程:建筑结构剖析与收纳设计系统。
他形容这是一次“脑回路被打开”的过程,“建筑结构剖析,不仅仅讲结构力学,更带着未来导向的思考,例如我们学习了3D打印技术在微建筑领域的应用,不再只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是用新材料构建出高效、轻巧又环保的居住单元。”他说,“这种技术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幻想,而正在慢慢走入现实生活。”
东京大学进修
东京大学进修
谈及收纳设计课程,柳军友直言收获颇丰:“它不是简单地增加储物空间,而是一门贴合居住者生活习惯的艺术。”他指出,合理的收纳不仅体现设计师的严谨与条理,更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品质,科学的收纳布局能让空间更整洁、动线更高效,大大减少日常琐事带来的烦扰,让生活变得更加从容、有序,进而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课程结束后,柳军友顺利获得了《东京大学的设计进修证书》和日本权威收纳协会授予的 “收纳士” 证书,这份认证,不只是知识的佐证,更是他对“生活即系统”理解深化的见证。
获得东京大学进修证书
荣获“收纳士”证书
PART. 3
空间中的艺术:从柯布西耶到贝聿铭
在此次日本“筑巢奖·大师班”游学之旅中,柳军友重点参访了柯布西耶设计的「国立西洋美术馆」与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两座代表性建筑,风格迥异的建筑背后,呈现出两位大师对建筑与自然、文化与空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为他带来了深远的思考与启发。
“走进国立西洋美术馆的那一刻,我感受到柯布西耶所强调的理性秩序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张力。”柳军友表示,这座由混凝土构筑而成的现代主义建筑,表面理性克制,内部却流露出细腻的人文尺度,阳光洒在粗粝的材质上,反射出温润的光影,仿佛让冰冷的结构也有了情感的温度。“柯布西耶在结构与感性之间找到了极微妙的平衡点,这是我极为钦佩的地方。”
国立西洋美术馆
国立西洋美术馆
国立西洋美术馆
相比之下,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则给他带来了更强烈的“文化层面”的震撼,从隐秘蜿蜒的隧道入口,到穿越吊桥豁然开朗的主馆空间,这一完整的动线演绎出一段如《桃花源记》般的“入境”体验,柳军友指出:“贝聿铭并没有简单复刻东方元素,而是以现代建构方式唤起一种隐逸、克制又充满精神性的东方气质。”
他特别提到美秀美术馆中对“光”的运用。“从扶手转角的灯带处理到屋顶百叶引光系统,既有日本传统‘障子’的意象,又通过现代技术实现自然光的微妙变化。”在他看来,这种“控制的偶然”,正体现了贝聿铭对东方空间哲学的现代化表达,也印证了文化传承并非对形式的模仿,而是精神的再创造。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
“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其实都在追求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标签的第三空间。”柳军友总结道,“柯布西耶的结构中藏着感性的裂缝,贝聿铭的几何里流淌着山水的留白。他们都用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回应了当代建筑应如何在冲突中求和,在对话中共生。”
在他看来,建筑不应成为自然的对立面,而应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无论是将山景引入展览空间,还是以光影构建氛围,设计师都应在自然之中找到共生的语言。”这正是他此行最大的收获。
美秀美术馆
PART. 4
住宅考察中的生活智慧:小空间,大世界
研习活动还特别安排了对日本本地住宅的实地考察,重点考察了位于京都的「久御山住宅公园」,对日本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日本的住宅设计极为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联动。”柳军友表示,无论是窗洞的位置,还是整体布局,都体现出建筑、景观与室内设计的高度一体化,通过精巧的框景设计,室外的自然风景被有意识地引入室内,赋予空间更多层次与情感。
这并非他首次接触日本住宅社区,早在此前考察大阪千里住宅公园时,他就对日本住宅的细节处理印象深刻:“他们的设计追求功能与舒适的平衡,摒弃了不必要的装饰,但在空间组织上却非常讲究穿透性与连贯性。”
考察京都·久御山住宅公园
考察京都·久御山住宅公园
他指出,尽管日本住宅的开口较多,有时会带来空间上的碎片感,但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采光与通风效率,也增强了空间的使用灵活度。“像入户玄关通常设有独立的鞋帽间,客厅的家具布置则以景观视野为导向,营造出自然舒适的居家氛围。”
在他看来,日本住宅设计最大亮点在于对家庭生活场景的细腻回应:餐厨空间往往采用开放式布局,便于家庭成员间互动;洗菜台尺寸充裕,台面高度经过人体工学考量,使用起来更加省力;许多户型还专门设置了阅读空间,为居住者提供一个精神安放的角落。“这些细节看似平常,却体现了住宅设计对人的真实关注。”柳军友认为,这种以“使用者”为核心的设计思路,值得更多中国住宅项目借鉴。
考察京都·久御山住宅公园
考察京都·久御山住宅公园
PART. 5
将“看见”转化为“再创造”
此次游学虽然结束,但对柳军友来说,真正的设计旅程,才刚刚开始。“我觉得,设计师要时常去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更新’,否则就会陷入一种自我重复的舒适区,而像这类深入式的游学,就是给我们一个重新编程的机会。”他说。
未来,他计划将这次游学所得,融入到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在地性的表达:将日本设计中对文化精神的抽象转译方式,带入本土空间设计中,找到“中国气质”的现代演绎;
2、微尺度系统的整合能力:借鉴日本收纳与住宅体系,提升在有限空间中对功能、美感、效率的统筹能力;
3、设计语言的多元表达:从建筑、美术馆、家具、光影等多种介质中汲取灵感,打破风格壁垒,创造复合型体验空间。
这场以设计之名的研习,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观光,而是一场对设计本质的深层探寻,它让柳军友意识到:设计不仅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提出问题的勇气,空间背后承载着人类的行为逻辑、文化语境与情感价值,而设计师的责任,不是将这些内涵掩盖,而是通过设计的语言,让它们被真实地“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