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香山饭店的花窗元素,以苏州园林“借景”式手法布展,4月26日贝聿铭生日当天,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将凝结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跨世纪传奇建筑人生的逾400件展品,以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方式“谱写”出来,让观者如同在一场“建筑交响曲”中漫游。展览由M+主办并于香港首展,此次在上海开启贝聿铭中国内地首个全面回顾展。而上海恰是贝聿铭童年成长之地,建筑梦想发源之地。


贝聿铭曾说,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展览别出心裁之处在于,不但充分展示贝聿铭独特的建筑手法,更将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贝聿铭的建筑诞生在流动的文化中。疏离没有沦为乡愁,反而助力他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和客户需求。谦逊、务实、睿智、给予,是他的人生色彩,也是他建筑的文化底色。”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说。


贝聿铭走上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楼梯

从业70年间,贝聿铭主持的建筑项目数量众多,横跨辽阔地域。展览除了呈现他为人熟知的地标性项目,还揭示他非凡一生中不少鲜为人知甚至未能实现的设计案例。令人感叹的是,贝聿铭相当数量的设计,都能从他人生的“中国原点”找到灵感源头。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搬迁至上海,在此度过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彼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让他看到西方新建筑风格的萌芽,萌生想做建筑师的愿望。而时常往返苏州老家与上海的经历,令他穿梭于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园建筑与国际大都会现代景观之间,为其日后致力于在跨文化现代环境中探索地方性和历史原型的实践埋下伏笔。


贝氏家族于上海福开森路(现武康路)贝祖诒住宅(属中国银行所有)的花园中合照,贝聿铭位于后排左三

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之后,也不忘持续关注上海城市建设的议题动态。此次展出的贝聿铭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硕士论文中的一页,便是为“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设计的剖面绘图。有别于当时盛行的飞檐翘角式大屋顶设计,这座建筑为扁平方正的混凝土结构,外覆大理石饰面。博物馆展厅围绕景色优美的庭院而建,使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贝聿铭的导师格罗皮乌斯在两篇期刊文章中,高度评价了这位昔日学生的毕业设计,认为方案设计的独立庭院天井花园和素净的中式围墙,既凸显“中国建筑的特色”,又“无损前卫的设计概念”。这样的设计与60年之后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现出异曲同工之妙——让传统发出新芽。


苏州博物馆(2000–2006)大厅框起了花园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观,苏州,2021年(摄影:田方方)

又如,早在1968年起为纽约康奈尔大学设计艺术博物馆时,贝聿铭不仅着重衬托出场地的自然景观之美,还特别设计了一条通往峡谷边缘的地下通道,灵感俨然来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尽管展览展出的这份早期方案最终未建成,但让人不难窥见贝聿铭的东方情怀。巧的是,他的这一巧思日后在日本美秀美术馆的设计建造中得以实现。


此次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M+签署合作意向书后的首个共同项目,亦是“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重点节目,将持续至7月27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