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九年(1804 年),贵州玉屏知县张澍因父亲病重告退回到原籍凉州(今武威)。

有一天闲来无事,他独自一人来到凉州“清应寺”游玩。

清应寺始建于西汉时期,虽历经两千余年,但历代都有大规模修缮,由此保存的相对完好,也是河西走廊著名的寺院之一。

游玩过程中,张澍忽然发现了一座被砖封的亭子,四周荒草丛生。

张澍不解,问主持时,主持告诉他亭子已经封了几百年,相传是为了镇压妖邪而建的,不可贸然打开。

但张澍执意要求拆封。

加之张澍有官衔在身,主持无奈只得撬开砖墙,只见亭中立着一座巨大石碑。

石碑正面文字乍看可识,细看却无一字能识,字体方整似今楷书。张澍也算读书人,可一个字也不认识,令他十分不解。



而转到塔后,塔的后边刻着熟悉的汉字,记载的是修建护国寺和感通塔之事,落款年号为“天祐民安五年”。

“天祐民安五年”很明显是年号,但张澍苦思冥想,就是想不起来这个年号到底是哪一朝的年号。

要知道张澍也是一位史学家,熟读史书,对于年号只要稍加思索就可以想出来,但这个,他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

回家后又遍查资料,最终在《宋史·夏国传》中才看到,原来“天祐民安”是西夏夏崇宗的年号,对应的是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距当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了。

此时,张澍才意识到自己揭开了一段尘封七百年的历史,让西夏王朝重现世人眼前。

然而,他又发现当时西夏相关史书匮乏,元朝修前朝史时,并没有为西夏作史,仅在《宋史》《辽史》《金史》附属部分有少量记载,似对西夏有所歧视。

那么,西夏王朝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为何会被前朝的史学家集体遗忘呢?



西夏王朝“神秘面纱”

西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由党项族建立,其历史发展、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

党项族原本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唐朝末年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首领拓跋思恭被赐姓李,封夏国公,奠定了割据基础。

后经李继迁、李德明两代经营,到李元昊时期(1038年)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

因其位于中原以西,宋人称之为“西夏”。

李元昊在位期间创造了西夏文字,颁布秃发令,建立军政制度,并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连续击败北宋军队,迫使宋仁宗签订了“庆历和约”。

那时起,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格局。

然而,在那种鼎立局面中,西夏始终是最弱的一方。



与宋、辽、金那些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基础的王朝相比,西夏国土面积虽广(鼎盛时期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青海大部分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约为当时中国领土的十分之一)。

但人口稀少,资源有限,长期处于“被几大国’包饺子’”的境地。

为求生存,西夏采取了一种极为灵活的“骑墙”外交策略:时而联辽抗宋,时而联金抗辽,最后又依附蒙古对抗金朝。

那种策略虽使其在强敌环伺中存活下来,却也使其被视为“反复无常”的小国,难以获得历史书写者的尊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